01′36″
新闻放大镜

视频 | 知法犯法的少年之“恶” 如何做到宽容不纵容?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梅 彭晓燕 阮丽 张铮

2024-04-12 18:12

最近一段时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持续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安徽马鞍山,警方曾破获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两名15岁少年盗走31部总价值近20万元的手机,而在两人背后,竟隐藏着一个专门“投资”未成年人进行盗窃的犯罪团伙。目的就是利用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指挥未成年人实施犯罪,以此来逃避刑罚。



监控拍下的视频中,两名男子靠蛮力摇晃了几下门把手,就顺利打开了安徽省马鞍山市这家手机店的大门。随后,两人在店内进行一番搜寻,不过都一无所获。最后,两人盯上了收银台左侧的柜子,在没有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两名男子用暴力破拆的方式打开铁皮柜,盗走了31部总价值近20万元的手机,随后逃之夭夭。


警方梳理了相关路段的公共场所视频,发现两人逃离现场后,带着盗窃得来的31部手机步行了1公里后拦下一辆出租车离开。在询问了出租车司机后,警方立即沿线追踪,发现这两名嫌疑人的身份可能有些特殊。经过进一步侦查,警方最终确认两名嫌疑人竟然都是年龄只有15周岁的未成年人,来自同一个地方福建平潭。



顺藤摸瓜,警方发现了一个四人犯罪团伙,其中除了一名20岁的成年人以外,另外三人都是15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都曾因盗窃而被抓,又都因年龄问题被放过。在固定“搭伙”之后,他们根据自身的年龄约定分工,参与从投资到盗窃、从销赃到分赃这一整个链条,并根据具体实施的行为而获得赃款。


15周岁的黄某对警方表示,早在2022年春节,他就因盗窃被南京警方抓获,但因年龄问题没有被处理。这一次他没有直接参与盗窃,除了因为手头还有点钱、不想冒险以外,还因为,根据约定,“投资人”这一角色,除了可以拿到投资款的2倍回报外,每销赃一部手机还能从中提成1000元。


而黄某的资金,大多来自于20岁的张某。张某并不亲自参与盗窃,而是四处寻找未成年人,为他们到全国各地实施盗窃提供食宿等便利。



盗窃得手后,这个四人团伙就会分头负责销赃。警方发现,被他们找到的下线,也基本都是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大多都涉及了其他盗窃案件,和黄某一样,有时是直接盗窃,有时为他人盗窃进行投资。


知法犯法、有组织犯罪,这些情节已远远超出我们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固有认知。那么,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上的处置原则是什么?


根据刑法规定,年龄是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的重要依据。其中,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恶性罪名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2021年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重伤的,经最高检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这些条文向社会传达出一个鲜明立场,那就是:低龄不是恶性犯罪的“免罪牌”。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盗窃手机这样的非恶性犯罪,那些作案的未成年人们,即使他们进行的是有组织的团伙作案、屡次反复的作案,法律上采取的仍然是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只有极少数会被送到专门学校进行矫治教育。


从警方执法中获得的信息来看,由于没有受到足够的惩罚,不少主观上故意、多次盗窃的未成年人,在年龄满16岁、18岁之后,还会教唆年龄更小的未成年人进行偷窃等犯罪,从而使得这一现象继续蔓延化、扩大化。甚至还有未成年人不断试探法律红线,参与更加严重的犯罪,却依然有恃无恐,流露出“哪怕被抓了也所谓”的情绪。


事实上,未成年人犯罪从来都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问题,而是一个由轻及重不断恶化的过程。很多刑事案件的未成年人,如果在他们第一次犯错或者犯案时,就能及时地采取有效的干预,或许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但是从警方执法来看,涉案的未成年人大多缺少正常家庭监管,有些是很小的时候就和父母分开居住。


俗话说,“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那么,对于那些知法犯法、利用法律的善意来实施恶意作案的未成年人,是否要从法律上加强处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到宽容而不纵容?



上海市政协委员、律师张玉霞表示,宽容不等于纵容,不负刑责并不代表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和形式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立法机关也在评估相关影响和应对方法。对于非恶性犯罪,目前总体的态度还是惩治与教育相结合,不建议简单地通过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来应对。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背后有着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原因,仅仅依靠刑罚,只能“治标”。从完善监护人责任和社区矫正的角度出手,更能够“治本”。


张玉霞表示,我们要深刻地思考家庭监护、学校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关系。未成年人的年龄是在不断增长的,如果能在他们产生违法念头的时候、能在他们实施犯罪的早期,就及时注意到相关迹象,并采取措施介入、预防或矫正,或许能够让更多的未成年人在成年之前就回到正轨,这既是我们期待的情况,也是努力的方向。

编辑: 阮丽
责编: 金梅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