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视频|里外煎熬 欧元区沦为尴尬"围城"?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邹琪

2017-03-27 20:51

【交叉点道·欧盟第5集】里外煎熬 欧元区沦为尴尬"围城"?


欧元区的国家,既包括了六个欧洲一体化的初创国家,也包括后来加入的一些国家,甚至还包括2004年刚刚加入欧盟的一些中东欧国家,比如像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等。

欧元区地图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真正退出过欧元区,但是,不少国家却在沸沸扬扬地讨论,要不要继续留在欧元区?比如在欧洲的欧债危机时,意大利和希腊就都出现过这样的呼声。但是,另一方面,许多新加入欧盟的成员国,还把加入欧元区作为是衡量它们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因此,它们把加入欧元区定为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会在欧盟内存在这样天壤之别的围城心态呢?先来看一下欧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欧元当前所处的困境。

欧元如何诞生?

欧洲一体化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重要的设计师,就是法国人德洛尔。他又被称为第二代的欧洲一体化的设计师,以及"欧元之父"。在德洛尔为主席的共同委员会的领导之下,在1989年的时候,提出了关于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计划的报告。

德洛尔


如果说《德洛尔计划》是给欧洲推行这样一个单一货币提出了一个草图的话,那么1991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则从法律的高度,将这个目标明确下来,而且还制定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路线图。根据这个路线图,从1994年1月1日开始,就要建立欧洲货币局,而这个也就是未来变成欧洲央行的一个过渡机构。

同时,还确定了加入欧洲的经济货币联盟的四大标准,凡是要加入这个货币联盟的国家,必须要在财政情况、通胀率、汇率和利率方面,都要逐渐走向趋同。根据这样一个非常清晰的路线图,欧洲推进这个统一货币的进程就正式开启了。

到了1998年5月,第一批将会加入到欧元区的国家正式宣布,一共有11个。这11个国家的财政部长,也成立了相关的小组,开始协调彼此的货币政策。

欧元区11个初始成员国


7月1日,欧洲的中央银行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正式成立。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不过在这个阶段,欧元主要还是用于各个银行之间结算,还用于外汇市场的交易。

到了2002年1月1日,欧元的纸币和硬币就正式进入到了流通的环节,开始逐渐要取代各个国家的本国货币。2002年的3月1日,各个国家的本国货币就要正式退出流通环节,而欧元就成为了这样一个法定的唯一货币。


当然,本国货币退出历史舞台,采用欧元,这个对于各个国家来说,确实有些恋恋不舍。2002年2月17日,是法国的法郎最后一天流通的日子,在法国的巴黎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告别仪式。印有50法郎面值的一面旗帜,缓缓从市政大厅的广场上降落下来,这也宣告了曾经拥有了600多年历史的法国法郎,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法郎告别仪式


不过,欧盟的核心理念就是多元一体,因此各个国家还是可以根据规定铸造欧元硬币,或者在印刷纸币的时候融入本国的特色和文化。因此,当我们在欧洲旅游、使用欧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在一元硬币的背后,我们可能看到的是达芬奇绘画的人体构造图,也可能看到的是法兰西女神;既可能看到的是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也可能看到的是希腊神话当中的欧罗巴公牛。



欧元能否熬过寒冬?

时至今日,欧元已经17岁了。它的启动无疑对于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随着2009年欧债危机的爆发,欧元也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中。所谓的欧债危机,主要指的就是一些国家的政府过度发行国债,超过自己所能承担的范围,由此引发了违约的风险。

人们不禁开始寻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欧债危机的爆发,于是发现,其实欧元从它的诞生之初起,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各个国家将它们的货币决策权、发行权、监控权,都移交给了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也就是欧洲央行。但是欧洲央行对各个国家的财政政策,却缺乏监管权。

欧洲央行


由此就可以看到,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欧洲央行的货币制定政策之间,彼此脱节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一点,"欧元之父"德洛尔在近年来也已经坦然承认。

而另外一个问题在于,这些国家由于已经将本国的货币权移交给了欧洲央行,因此就丧失了利用货币政策的权利,来调控本国的经济,它们无法通过发行更多的本国货币,使得本国货币贬值,来缓解自己的债务压力,因此它们的危机也就越发深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危机当中,意大利和希腊这样的国家,要求希望能退出欧元区,重新启动母国货币。

希腊陷入欧元区困境


2017年是希腊的第三轮疏困计划即将走向尾声的时间,各方都在观察,希腊能不能在第三轮疏困危机结束之后,真正走出它本国的欧债危机。尽管大多数的政治家都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做出退出欧元区的决定,无论是对于这个国家本身,还是对于欧元区、对于欧盟来说,都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在当前反欧洲一体化、反欧元这样一些极端的声音不断增长的时候,会不会出现以是否要退出欧元区为主题的公投呢?民众在这样的公投当中,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而这一切,都要看2017年的发展。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邹琪 实习编辑:祝闻豪)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