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视频 | 癌症晚期却恳求推迟入院 这位扶贫书记让人泪目

正能量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03-10 12:18

最近在网络上,一篇名为《病倒在“最后一公里”的扶贫干部》的文章引发了热议。到底是谁发表了这篇文章?文章中提到那名扶贫干部到底做了些什么,引起网友们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记者驱车两百多公里赶到了宜宾。不仅找到了文章的作者,而且还采访到了文章中的那名扶贫干部。



经过多方打听,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三科,记者见到了文章的作者贾钰铭医生。他告诉记者,文章的主角张晓清,是他的一个病人。去年年底,张晓清被确诊患上了神经内分泌肿瘤,不仅如此,在他的肝脏和骨头也出现了恶性肿瘤。据贾钰铭说,在就诊时,张晓清告诉他,晚上睡觉转身,都有一股钻心的疼痛。然而,这样一名需要立即入院治疗的极重患者居然向医生提出了延迟入院的要求。



基于检查结论和病痛反应,贾钰铭当即否决张晓清的请求,并强行要求其住院治疗。一开始,贾钰铭对张晓清晚二十天住院的请求,百思不得其解。在治疗中,贾钰铭最终明白了张晓清的初衷。

原来,张晓清是筠连县斯栗村的第一书记,到2018年12月31号期满。之所以想晚二十天入院,张晓清就想让自己的扶贫工作能够有头有尾,善始善终。在贾钰铭带来下,记者在病房见到了这位心系扶贫的驻村第一书记。

不仅缺乏胃口,由于骨头上出现恶性肿瘤,张晓清现在连站立都有些困难。不过通过二月的治疗,张晓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疼痛有所缓解。张晓清说,起初身体出现状况时,自己也并没有太在意。


今年61岁的张晓清,在2017年8月时,就从宜宾市商务局调研员岗位退了下来。退休过后的张晓清并没有想着游山玩水,而是主动请缨,前往商务局对口的贫困村——斯栗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记者了解到,张晓清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斯栗村在去年十月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里脱贫了,脱贫的带头人却倒下了。张晓清说,脱贫扶贫工作总要有人做,自己的付出值得。

在采访时,张晓清的妻子许胜芳就在一旁。自从张晓清被确诊确诊患上了神经内分泌肿瘤后,许胜芳就守在丈夫身边。用妻子许胜芳的话说,丈夫张晓清工作起来,就会忘记生活。退休后要求去扶贫这事,都是到了张晓清快走的时候,妻子许胜芳才知道。

面对镜头,许胜芳哭了。许胜芳说,丈夫张晓清是一个要强的人。从丈夫被确诊癌症后,她在丈夫面前就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就是害怕影响到丈夫的情绪。



张晓清现在的治疗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每天躺在病床上的张晓清始终都在惦记着斯栗村里的情况。但是为了配合治疗,张晓清没有办法再回到自己曾经帮扶的斯栗村,记者决定,第二天出发,代替张晓清去到斯栗村去看一看。

因为张书记病重无法离开医院,记者驾车来到了距离宜宾市区100公里之外的斯栗村。

“2017年9月4日(周一),‘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己虽然未“达”,也未装有“天下”,但人生在世,不能光顾自己,总得体现出应有的社会价值,给暮年留点回忆,给人们留点念想。斯栗村这个平台,16个月多点的时间,但愿成就我想法。”
——张晓清驻村日志

第二天11点,记者驱车4小时,来到了斯栗村。刚到村口,我们就看到了一个醒目的石碑。据村民介绍,这是张晓清来了之后,亲自挑选石料,为村子所立的。我们了解到,斯栗村,位于筠连县腾达镇,地处筠连、珙县、高县3县交界处顶古山上,山高路远,一条3.5米宽的水泥公路穿过悬崖进村。全村5个村民小组902人,其中贫困户38户128人,传统种植的经济作物是玉米、红苕。全村劳动力580余人,有220余人全年外出务工。起初在整个宜宾市的贫困村里,这里的贫困程度能排得上前列。而如今,在去年年底,斯栗村通过了宜宾市全村整体退贫摘帽的市检,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在其中,张晓清的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养猪,现在渐渐成为斯栗村里村民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刚开始,村民们既没有钱买猪,也没有养猪的经验。张晓清帮着村民申请周转金,带着村民学习养猪知识。渐渐地,斯栗村中的一部分村民靠着养猪,脱了贫。

尚未上任的时候,张晓清就曾开车悄悄“摸”进斯栗村了解情况。自知是扶贫 “新兵”,他请求组织同意小他三岁的同事谢岷“带”他两个月。这一“带”,才知道斯栗村的真实情况很“具体”:没有可以让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型产业,部分村社道路尚未硬化,即使农民种出经济作物也难以运出山;山高缺水;由于条件差,村子引不进来项目,留不住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晓清主动联系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在村中发展产业。


胡思农,本来在外务工。在张晓清的劝说下,回村发展产业。最开始,张晓清帮着胡思农选地方、跑项目、注册商标。和胡思农一起注册了懒阿三这个商标,成立了小作坊。开始制作销售辣酱和红豆腐。现在胡思农打算通过自己发展的产业,招聘一些村民当工,解决村子的部分就业问题。现在胡思农的产业有了一定起色,对于他来说,也希望张晓清能够回来,看看这些他们一起“搞”起来的事情。

在驻村一年半时间里,正常情况下,每周张晓清有五天四夜在斯栗村度过。遇到特殊情况连续两三周都不能回家。白天忙完工作,张晓清常常在晚上组织驻村干部们开会,有时开到深夜12点。同事们写的材料、做的报表,哪怕再晚他也要亲自修改、审定。驻村干部黄成彪回忆,“如果我们忙到12点,张书记一定会忙到凌晨一两点。” ,张晓清无论对村民、贫困户还是同事,都很亲和客气,不端一点架子。



张晓清任期内,村上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完成总长10.17公里的村道干道硬化,安装100盏太阳能路灯,村干道有了夜间照明的新景像;村道安设数十个垃圾筒。争取到位县财政专门倾斜支持斯栗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专项资金20万元,布局组织种下了300多亩茶园。2018年,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张晓清的季度考核排名全县第一、被授予“流动红旗”,还受到了筠连县委、县政府的通报表扬。

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450多个日日夜夜。张晓清写了15万字扶贫日记,20000公里行程,发展蔬菜320亩,争取专项资金37.78万元,建容积10000立方水库,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7400元,改造村民危房62户。张晓清倒在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扶贫工作还留有遗憾。张晓清觉得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项工作中,能遇上脱贫攻坚,这是他自己莫大的荣幸。

(来源:成都公共频道《成都全接触》 记者:张林林 何泽曦 编辑:陈佳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