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双一流”建设 如何不发"帽子"?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声波
2022-02-18 16:04
“自古江南多才子”,重视教育、发展教育,一直流淌在江南文脉中。在本周最新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长三角共有36所高校入选,占全国四分之一,其中,上海和江苏就占据了30个席位,占长三角的83%,占全国20%。
四地入选的“一流学科”建设数达148个,既涵盖理、工、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又有涉及交叉学科的新理科、新工科、新文科。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所大学的一流学科数总和达106个,占长三角一流学科数的71%。
以学科为基础 不派发“帽子”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长三角优质高校资源高度集中在省会城市、核心城市,像苏北、皖北、浙西南等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并未受到区域内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有效辐射,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要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就要解决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因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会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发展,因此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过程中,要以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不能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通过学校公开平等的竞争,来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
从首轮建设情况来看,一些建设高校对“双一流”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理解还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身份和层次追求,存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冲动。这也是本轮动态调整中,有15所高校的16个学科,被公开警示/撤销的原因。
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第二轮建设名单不再区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探索建立分类发展、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建设体系作为重点之一,引导建设高校切实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关领域、方向的创新与实质性突破上,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
淡化身份色彩 探索自主创新
熊丙奇表示,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学校有了办学自主权,就会有更多自主性,就会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这次建设的一流学科,各高校一定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建设之路,而不能简单跟风,一定要根据我们所面临的社会需求,以学科为基础,来凝练自己的学科特色。这样才能发挥“双一流”高校的“高精尖”资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朱声波)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