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上海公卫中心:以最强力量投入救治"主战场"
时讯
文汇报
2020-02-15 10:49
每一个成功救治的生命背后,是医务工作者拼尽全力的付出,每一位走出隔离病房的病患,都是一次科学救治的成功探索。但专家们毫不讳言“对手”的凶悍。中山医院呼吸科教授朱蕾说,治疗过程如同“走钢丝”,步步惊心。
昨天,28例新冠肺炎患者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集体治愈出院,创下该院一批次集体出院人数的新高。截至目前,上海已有90位确诊病例出院。
眼下,全国疫情防控正处于最吃劲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患者出院无疑给了人们更多战胜病魔的信心。
不可否认,每一个成功救治的生命背后,都是医务工作者拼尽全力的忘我付出,每一位走出隔离病房的病患,都是一次科学救治的成功探索。但专家们毫不讳言“对手”的凶悍,他们不敢轻敌,所以对任何病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有人(病情)很轻,有人就是很重,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中山医院呼吸科教授朱蕾说,治疗过程中,“走钢丝”的状况很多,步步惊心。“惊心动魄”,是所有参与救治人员提到最多的词。
在院患者“一人一策”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应对各类重大传染病的“主战场”,1月初,注意到武汉疫情后,医院上下就取消了休假,全员投入应急状态,并启动相关培训。这份“提前进入状态”,来自这支“特种部队”的职业敏感,这为后来承担确诊患者的救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月20日,上海报道首例确诊病例后,公卫中心已切换进入“应急迎战模式”的一级响应,感染学科、重症学科、呼吸科等相关救治学科团队“大集结”。
上海第一时间集全市之力集中最好的医疗设施、最强的医疗力量,选派178名市级医院专家与300多名市公卫中心医护人员合力作战,治疗方案“一个个过堂”,200多例在院患者“一人一策”。
针对重型、危重型病例,上海还抽调市级医院重症医学专家团队整建制、组团式进驻公卫中心。五名重症医学专家来自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第六人民医院、第十人民医院,已带领五个医疗组进驻重症病房,负责全部重症病人的床边救治,目标很明确: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全力护航生命。
病情瞬息万变,“惊心动魄”
这些市级专家与记者对谈的时间可用见缝插针形容:结束了上午的病例讨论,他们要赶紧投入更细节的个案讨论;紧接着,下午4点“下午场”交班继续,同样是“一个个过堂”。
对患者的病情讨论,短短一天内,为何要进行两次?因为病情瞬息万变,“惊心动魄”。
病情进展到底有多快?
市公卫中心重症医学专业医生王鹤2月6日受命进驻隔离病房重症病区,说起了进驻当晚接收的一个确诊病例:病人不咳嗽,不胸闷,就是发烧了两三天,因两次核酸检测呈阳性,被负压救护车转运来了。入院后,影像、化验结果一出来,大家就觉得情况不好,直接送进了重症病区。当晚,患者病情急速加重,肺部大面积弥漫性病变。
王鹤形象地说,病情进展之快,就如同看电影时按下“两倍快进速率”,这叫急转直下。
不分昼夜地为生命亮着灯
临床显示,新冠病毒肺炎会引发一种“细胞因子风暴”现象,即除了对肺部的“打击”外,它还会“扫荡打击”心脏、肾脏、肝脏等肺部以外器官,引发多器官衰竭的危象。
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说,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谓突然爆发,其实有迹可循,找到蛛丝马迹,才能预判病情,我们在竭尽全力努力跑在一个个患者病情发展的前头,抢救回一个个生命。
“在这里,你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忘了自己。重症病区里的护士,平均每天只睡3-4个小时,医生平均睡4-5个小时。每10天换防,出去休息,缓解消耗过大的体力。”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陈宇清说,在这里,大伙休息时也是在讨论病情。有一晚,瑞金组医生在睡梦中喊出一声:“快点抢救!”
公卫中心护理部主任张林说,在重症病区,半夜里,医生、护士都穿着全套隔离装备“守着”,因为不同于普通医院的急诊,在这里,抢救病人一秒都耽搁不起,而如果病人有变,等医护人员再穿戴隔离装备,起码20分钟,这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紧绷的神经,应激的状态,快节奏的脚步,这就是公卫中心的应急隔离病房。自今年1月收治首批确诊患者以来,这里,一直不分昼夜地为生命亮着灯。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