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

视频 | 张忠超:从“实验室”到“试验田”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慧莹

2022-10-16 19:05

2013年,中国迈入自贸区时代;那一年开始,也有很多有为青年,加入了这片"试验田",展开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探索。正是每一个人的努力,书写了近10年上海勇挑担子、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篇章。今天的新闻透视,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名平凡岗位上的改革者。



下班后的张忠超此时正在给女儿演示物理实验:“这样慢慢推、推、推……这是一个动力装置,通过这个气动连杆,让这个折页从收缩状态变为伸缩状态。”

喜欢做物理实验的张忠超,毕业于上海交大物理系,曾是名物理老师,机缘巧合之下,入职自贸试验区;近10年,奋斗地很充实,他说,其实生活没变,不过是从“实验室”,来到了更大的一片“试验田”。 “我的工作岗位是在自贸试验区这个更大的‘试验田’上做实验来做一个改革开放的实验,试验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走进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这本书浓缩了张忠超在自贸区管委会奋斗的6年。2013年之后,上海自贸区展开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实践,当时在管委会对外联络局的张忠超,和同事们一起走访机构企业,梳理收集案例,编撰成册,将1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而张忠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先入区、后报关”这一贸易监管制度的突破。

2013年,一辆货车顺利进入自贸区,抵达保税仓库,全程只用了1个小时。这是自贸区第一票“先入区、后报关”的货物。捷开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耀婷表示:“如果是节约2天时间,这笔费用省掉了10%左右,物流成本10%左右。”



张忠超还记得当时有第三方进行了评估,“先入区后报关”这项制度的推出是最受企业欢迎的。

“先入区、后报关报检”模式为真正实现“一线放开”提供了有效路径和宝贵经验,那时候,当大家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张忠超还不知道,在几年后,他会加入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对这句话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2020年5月16日上午,一批来自阿联酋的塑料粒子,顺利进入特殊综保区,这是首票径予放行直通入区的货物……

对不涉证、不涉检的货物,不用再填写报关单,可以实现快速提发货,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口岸监管方式迎来大变革,真正实现了“一线放开”。

张忠超说,如果把“先入区后报关”这项举措看成是一个探路者,那么现在再推出来的"一线径予放行"等等这些特殊的监管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接力者,继续在这个改革的道路上往前不断地迈进。



张忠超的工作,也往"一线"更迈进了一步,因为他所在的特殊综保区处,就是协助海关等监管部门,推进洋山特殊综保区的进一步开放。这几年,他很大精力都花在搭建这个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上,这是洋山特殊综保区运行的一个基础性系统:它归集了海关、外汇等67家单位、对接了100家区内企业数据。径予放行、单侧申报、区内不设账册等海关监管创新,都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落地。除此之外,特殊综保区处还发展了很多新业态,比如保税维修、再制造。这些新的功能业态能够让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纳入一体化平台的模块建设,同时通过信息化实现对企业运作的无感监管。

从自贸区到新片区,这是上海承载国家战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10年,也是无数改革实践者奋斗的10年。张忠超如今安家临港,太太在上海电力大学教书,女儿是临港明珠小学的学生;很多个黄昏,一家人习惯在晚霞明亮的滴水湖边跑步、闲逛、看白鹭。他们爱这片湖、也爱这座为之奋斗的新城。张忠超认为改革开放为像自己一样的奋斗者提供了一个舞台,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和人才集聚临港新片区,张忠超希望能够继续和自贸区一起成长。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慧莹)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