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偷帮我买了保险?警惕“三元保单”陷阱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戴晶磊
2016-10-05 08:40
视频:买车票被强制搭售意外险 长途客运总站涉嫌违规
国庆黄金周,正是出行的高峰期,飞机、铁路、长途车,海陆空三线开足马力,转送四面八方的游客。
预测显示,国庆这短短七天,仅仅通过长途客运出发的人次就将达到30万之多。
然而,就在昨天,本想开开心心享受国庆假期的俞先生却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自己在上海长途客运汽车总站购票时,却落入了"被保险"的圈套。
10月2日,乘着国庆假期回家探亲的俞先生在长途客运窗口买了一张从上海开往江苏南通的车票,网站上显示的金额是50元,但是实际购买的时候,实际支付的金额却变成了53元,这多出来的三元随之变成了一张由某保险公司出具的"交通意外伤害保险"。俞先生明确像售票员表示,自己无需购买保险,但是对方仍然置若罔闻,强行扣除了保单款项。
因为工作关系,俞先生长期往返上海南通两地,除了在上海客运总站票务网站购票时,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购买"3元保单"以外,但凡在客运站实体窗口买票,自己次次都会遇上被捆绑销售保险的情况。更为夸张的是,有那么几次,自己甚至在没有出示身份证,也就是票务人员不知道乘客准确姓名的情况下,照样出售保险。
那么,俞先生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客运站又为什么要这样强买强卖?票务人员的做法又是否涉嫌违规呢?
今天(10月4日)上午,看看新闻Knews记者也去客运总站一探究竟。
早上10点,位于中兴路的上海长途客运总站售票点,前来购票的旅客三三两两。虽然每个售票窗口都贴有"附加保险自愿"的标识,但是,除了乘客主动提出不愿附加保险外,部分售票员仍在无任何询问和告知的情况下直接附加了一张3元的保单。虽然长途客运已普遍实行实名制,但是在乘客没有出示身份证、不知道乘客准确姓名的情况下,客运站也照样出售保险,保单的投保人一栏上就以含糊的"乘客"二字一带而过。
乘客一说:“如果知道是自愿,票里面含有保险的话,肯定不会买了。”
记者问到:“他提前跟你说吗?”
乘客二回答说:“没有,它就一起嘛!保费已经加在票价里面了嘛!”
这份保单由幸福人寿保险公司投保,名为"幸福交通意外伤害保险",保费3元,保险额度为8万元人民币。
而记者翻阅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35条规定后发现,在现行的客运票价中均含有2%的费用作为旅客意外险和承运人责任险,显然,这多出来的3元乘客意外保险属于商业保险,按照"保险自愿"的原则,需要事先向被保人咨询购买意愿,但是,许多游客对此却并不之情。
在候车大厅茫茫人海中,记者随机选择了几个乘客做测试,他们几乎人手一张"蓝色保单",而对于"车票中已经涵盖了乘客意外险"、"买不买这份额外的保险完全出于自愿"的实施,他们却都被蒙在鼓里。
记者还意外发现,除了"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身份信息除了以"乘客"、"法定"一词含糊带过外,在凭证上,乘客乘车时间和车次等与所购车票相关联的信息更是无从查起。整张保单宛如开出的一张"空头支票",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令人疑窦丛生。
乘客一说:“估计是没用,因为这个都没写名字,它就写个乘客,那乘客人家多了,钱就等于是白花了嘛!”
乘客二说:“如果是拿了我的身份证的话,假如出现意外的话肯定是我这边收益,但现在确实是没有任何的保障。”
市运管处表示,捆绑搭售"保险"属于票务人员违规行为,一旦查实,他们将责令整改。然而除了整改之外,更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会出现此类现象背后的原因。按理说,这份"票外险"是保险公司与乘客之间"双方协议",与客运总站无任何关系,那么客运总站为什么要这么卖力地吆喝呢?
虽然保费只有区区三元,但是乘以这庞大的客运体量,每天就是一笔多么可观的利润呀。对于此类涉嫌违规操作行为的出现,主要是"买的人不留意,卖的人不多语"。
对此,除了纠察、整改从而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出现以外,还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做法,如一些地方要求各车站必须将售票和代售保险窗口分离设置,售票窗口不再代售保险,专门设置保险代售窗口或者增设保险自动售卖机,这样既可以避免纠纷和旅客的投诉,同时也满足了一些需要购买商业保险的旅客要求。
(编辑:刘喻斯)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