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视频 | “家国同构”是中国人一种深层的心理结构

这就是中国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06-11 11:10

在6月10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就“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展开了主旨演讲。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文明型国家的“爱国主义”有自己的特点,比方说中国人有宝贵的家国情怀。在汉字中“国家”的写法和其他语言不同,一个字是“家”,一个字是“国”。中国人对国家的理解是千千万万个无数的“小家”和国家这个“大家”的一种关系,这个词概念的本身就表达了中国人对国家的独特感悟。



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文化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并由此延伸出一整套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从“舍己为家”、“保家卫国”,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这种把家和国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在西方比较少,从个人角度来说也是一样的。中国人可以为自己的家庭做出很多牺牲,这对于西方人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张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曾有一名美国记者在中国采访,写了一篇很长的报道,里面有一个细节写的是,深圳一名女工说自己刚工作时连着几个月把一半工资寄回家。这在中国文化中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永远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这名美国记者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怎么自己的工资不完全是自己的,竟然一半是属于家人的?这个概念对他来说非常新奇。心存对父母的感激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实际上父母并不是要子女的钱,甚至还会通过很多方式来帮助子女。



这种儿女情长的伦理是多数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传承,由此而衍生到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关系,实际上《我的祖国》唱的就是一种家国同构。歌词里边有“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首歌曲的作者乔羽先生曾接受过记者的采访。记者问他,你为什么不说长江、不说黄河呢?他说一条大河更好,因为长江只有长江一带人比较熟悉,黄河只有黄河边上的人比较熟悉,而几乎所有中国人心中都有自己故乡的河,所以一条大河波浪宽,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这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明媚的阳光,他就这样把家和国联系在一起。



中国人这种家国情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中国的近代史来看,中国人有超强的“国破家亡”的集体记忆,是一种非常悲壮、非常凄惨的记忆。鸦片战争后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这么多次西方列强的入侵,这么多战争的创伤和赔款,我们的首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占领过、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被占领过、日本侵华战争的时候被占领过,此外还发生过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些惨痛的经历给中国人带来一次又一次“国破家亡”的集体记忆,国家完了,中国人的家也完了。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的大陆本土几乎没有遭受过外敌入侵,二次大战时候被日本人偷袭的夏威夷也是远离美国大陆的。如果不算美国独立战争,可能2001年发生的“911”袭击就是美国大陆遭受到的第一次直接袭击。




抗战时期还有一首很有名的爱国歌曲叫《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当时人在西安,他看到日本军队占领东北后,几十万东北普通百姓流亡到了西安,有感而发了这么一首悲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我那衰老的爹娘。”这首歌的背后也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这就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家国同构”是中国人一种深层的心理结构。


(来源:《这就是中国》节目组 编辑:刘清扬)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