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2②丨三重压力下 如何稳住中国经济
子午观潮
李大伟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
2022-01-16 15:31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成功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9.8%,显著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和主要经济体增速,预计全年经济增速将明显超过“6%”以上的预期目标;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升,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12.8%,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1.8%和6.4%;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已经提前完成全年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
但也要看到,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综合影响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新冠疫情既压抑了以包括餐饮、住宿、旅行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需求,也严重影响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导致供给受到扰动,仍将对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2022年,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畅通经济循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中国经济当前的第一要务。当前,我国居民对各类优质产品服务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如果不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谈不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向更高层次的供求平衡跃升。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维持在合理区间,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好力。同时,必须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的精准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确保经济规模增长和质量提升的有机统一。
为此,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在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基础的同时,推动财政支出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等领域倾斜,促进经济结构优化。重点针对受疫情等因素冲击较大的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领域,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激发经济活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确保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有效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做好风险处置工作,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当前,优质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高性能芯片等关键环节存在明显短板,严重影响产业链稳定运行和逐步升级;创新能力仍然有待提升,相当一部分领域的产品质量和国际先进水平仍存一定差距,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高品质需求;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的结构性失衡在部分领域仍然凸显。为此,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通经济大循环中的各种“卡点”“堵点”,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为此,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形成扎实的科研作风,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二是突破供给约束堵点。着力破除产业链突出瓶颈制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持续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三是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和研发投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着力扩大国内有效需求。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消费和投资联合拉动实际GDP增长约7.8个百分点,国内需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当前制约消费和投资复苏的因素仍然较多,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有长期化的趋势,必须下大力气扩消费、扩有效投资。为此,一是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扩大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持续提升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质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确保消费这个慢变量”稳步复苏,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用好用足中央政府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聚焦“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领域开展有效投资,加快5G、千兆宽带、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建设,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激发微观主体动力活力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良好的体制机制是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中长期动力。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严重影响微观主体对未来预期的背景下,更需要扫清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为此,2022年将进一步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继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等重大改革任务,持续激活发展动力。积极创新市场监管方式,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和无序扩张。
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发挥国际循环对国内大循环升级的促进作用
对外开放是我国高水平参与国际循环的主要路径,而高水平参与国际循环则是促进国内大循环持续升级、推动国内供需不断向高层次平衡跃升的必要条件。从供给侧看,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集中于国际循环之中,我国必须持续扩大对外开放,集聚各类优质生产要素以提升国内供给层级,推动国内大循环持续升级。从需求侧看,发达经济体的需求质量仍然处于全球的“塔尖”位置,积极满足外部需求对于我国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引领国内需求升级更是意义重大。从制度层面看,我国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借鉴和学习全球先进经验,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
为此,2022年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发挥作用,更要通过对外开放合作,集聚高端要素和促进体制机制创新。为此,面对新冠疫情导致外需不稳甚至可能下降的外部环境,应持续推动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完善覆盖全球的海外仓网络,支持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好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推动国内行业规则标准和国际通行规则相容,有效降低全球优质要素在境内优化配置的各种障碍。深化互联互通,巩固提升中欧班列发展成效,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促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共进,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会有效带动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2022年仍需下大力气推进生态环保建设加大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促进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初级产品节约利用和供给保障,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赵歆 郝苗苗)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