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问政中国丨推进“双碳”之路如何“先立后破”?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张庆 方梁 宋懿
2022-03-08 17:40
2022年全国两会,绿色低碳话题依然热度不减。
2020年,中国向世界作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今年,“双碳”目标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多项具体落实举措。
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体现怎样的能源转型思路?推进降碳减排,如何兼顾各方发展实际?看看新闻Knews全国两会特别节目《问政中国》邀请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和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带来深入解读。
为何强调“先立后破”?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从去年的“扎实做好”到今年的“有序推进”,措辞的变化,意味着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正从前期谋划阶段,步入实质推进阶段。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高瞻远瞩,思想深刻,为我国稳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欧洲的能源危机已经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徐洪才说道。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我国已经出现。2021年,在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电力供给又无法跟上的情况下,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等多个省份出现限电现象,影响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牵动了全社会的敏感神经。因此,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立足现实,不能跟风冒进。
针对去年一些地方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算了一笔账:相比往年2%至3%的增速,去年我国电力消费增加10%,多用了接近6000亿千瓦时的电量,而“这部分新增的需求仅靠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难以满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对煤炭要“有序减量替代”,李俊峰强调,我国应在煤炭减量上持续发力,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供需平衡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保持供应的弹性和韧性,才能保证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
一边是发展,一边是减碳,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具体应该怎么做?徐洪才指出,从全国层面而言,应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谋划,做到“一盘棋”而非“一把尺”,具体到地方,则应根据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减排计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
“除了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在政策层面,也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调控作用”,李俊峰补充道,例如对低碳绿色产业提供税收优惠,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加大征税力度等,此外,还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通过政策指引引导资金合理流动,促进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升级。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有何深意?
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到能源的部分,还有一个新提法也引发了外界关注,那就是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转变。
所谓“能耗”双控,指的是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已经在我国实施多年,为何此时要作调整?李俊峰指出,此前在推进能源“双控”时,并不会区分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而在我国西部地区,水电、风电、光电等非化石能源比较充沛,在使用这些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时,并不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实施能耗“双控”对于我国实现“降碳”目标意义不大,反而有可能“误伤”清洁能源产业,进而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用碳排放的指标来代替能耗指标,不仅减污降碳更加精准,也有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在需要的时候还能支援其他地方的能源供应,促进东西部平衡发展。
“此外,这样的调整也能减少重复考核,切实为企业‘减负’”,李俊峰指出。
那么,在推进碳排放“双控”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个别地方政府为了达成指标搞突击、一刀切?徐洪才给出了建议,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责任感,把政策落实、把工作做细,此外,应加强考核和评估,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多管齐下,为政策的落地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双碳”目标 工具箱里还有什么?
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除了政府积极作为,也离不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线上交易,并将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这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但李俊峰提醒,我国的碳市场在建设过程中仍暴露出了一些短板,例如对企业的碳核查工作效率不高,没有对控排企业的配额进行精准分配等。在李俊峰看来,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有主动纠错的勇气,也应有对症下药的智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调整战术和打法。
“总而言之,不能因为现阶段存在一些不完善、不成熟的情况,就因噎废食,放慢发展碳市场的脚步,而应本着‘成熟一个纳入一个、成熟一批纳入一批’的原则,稳健有序扩大碳交易市场的范围。”李俊峰说道。
除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之外,绿色金融也是推进“双碳”目标的另一个重要抓手。徐洪才指出,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一直走在国际第一方阵,不仅工具门类齐全,规模也领先于世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全球第一,成果显著。
而提到绿色金融有待完善的方面,李俊峰认为,它不仅要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也不能简单过快地退出传统能源领域,相反,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和转型改造等方面,应有更大作为。
目前,中央已经为支持煤炭绿色低碳发展设立了专项资金,央行也于日前发文表示,将推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多样化金融工具。李俊峰坚信,做大做强绿色金融,一定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毕俊杰 方菲菲 郝苗苗 黄涛)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