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一见·总书记心中的治国理政头等大事

时讯

人民日报

2020-07-23 17:08

玉米秸秆,在这里成了黑土地上的“宝”。


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他走进玉米地中,察看黑土层土质培养和玉米长势。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近年来,梨树县探索实施玉米秸秆还田覆盖,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起到防风蚀水蚀和保墒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这种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

“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是世界上公认的肥沃土壤。全球黑土区只有三片,东北平原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大量用肥透支地力,东北的黑土层曾一度越来越“瘦”、越来越“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黑土地保护问题。2015年全国两会,他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就曾询问黑土地退化、重金属污染的情况。


“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2018年9月,第一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总书记在黑龙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上,为保护黑土地开出良方。


对于长江以南广大丘陵地区的红壤区,习近平总书记同样记挂在心。


福建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1999年11月2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专程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当看到远处大片红土裸露的山头时,他神情凝重。2000年5月,得知长汀建设河田世纪生态园,习近平捐种了一棵香樟树。


如今,若是在收获的季节走进东北平原,会看见肥沃的黑土地上稻麦扬波、大豆摇铃。而曾经赤红土壤裸露的福建长汀,生态农业也正蓬勃发展。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回溯过去不难发现,重视耕地保护始终贯穿于习近平的实践中。

在陕西梁家河村插队时,他带着乡亲们打了5大块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

在河北正定,习近平作出了“要解决人多地少的的矛盾,必须向荒滩进军”的判断。沉睡了多年的荒滩被唤醒,种上了果树、花生、小杂粮,正定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在中央会议,还是在田间地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粮食安全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今年全国两会,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粮食安全问题。


早在2013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指出,“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回看习近平总书记的国内考察足迹,他几乎走遍了全国的主要农区。


在黑龙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总书记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在海南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总书记沿着田埂走进“超优千号”超级水稻展示田。他强调“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河南一片高标准粮田,看到清一色的小麦长势喜人,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中国饭碗”有着重要的分量。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社会稳定的根基,端稳手中的饭碗,中国不惧风雨、坚实前行。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