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3″

视频 | 长江之恋②丨95后年入百万:藏在竹子里的秘密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卢梅 李维潇 特约记者:苏姝 李柱

2019-01-22 18:50

赤水河,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支流。


赤水河(红色)与长江(蓝色)


它从云南走来,流经四川,在贵州的大山间蜿蜒流淌,养育着流域内的人们。


赤水河在大山间蜿蜒流淌


赤水河:最后的船工号子

赤水河上曾经的船工,王吉富


赤水河承载着厚重的盐运历史,船工曾经是这条500多公里黄金水道沿岸最忙碌的人。循着几百年来绵延赤水河边嘹亮激昂的号子声,摄制组一路逆流而上。

“问你到底哭啥子,犁头耙子要一天到黑拉起来。”今年75岁的王吉富,唱起号子依然铿锵有力,他摆动着手臂,跺着脚,还时不时弯下腰,甚至在河滩上攀爬,他说只有重演着这些动作,才能唱得出响亮的船工号子。

20岁,王吉富就在赤水河上当船工,那时撑船,靠岸,开船都靠人力。赤水河,河水湍急,王吉富所在的丙安河段更是赤水河上著名的大险滩,悬流数丈,且河道窄、乱石多,船工们拉着几百斤重的船只上滩绝非易事,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号子声渐渐形成。

“拉船的人就像牛一样,拉起船儿汗水眼泪一起流,拉船是为了个啥,是为儿为女为了婆娘有口饭吃。”那时的船工号子就是现在的Rap,每一个船工都有着自己的Freestyle,取自于生活,发自于内心,但渐渐地同一码头的船工们形成了相同的号子声,它协调了拉船时的节奏,也饱含了船工们对自己的打气鼓劲。

回忆起那时候的日子,王吉富用相当苦来形容:“五六月的时候,衣服裤子都不穿,系一块围裙,背上基本上都晒掉皮了,河沙坝里穿草鞋,脚上都烫起泡了,冬天也是只穿一条裤子,一件衣服,穿上草鞋拉船。”

但王吉富还是在赤水河上一干就是30年,他用挣来的工钱喂饱了自己,还娶了妻生了子,能够养家糊口,就像号子里唱的那样。如今,随着生产方式的飞速变迁,船工们早已上岸,今年75岁的王吉富,已经是赤水河边仅剩的一位会唱船工号子的人了。

同样上岸的还有赤水河的渔民们。

藏在竹子里的秘密

村民杨国富回忆:“原来赤水河上大船小船,打渔的船都特别多,特别热闹,现在打渔的船一条都看不到了。”

赤水河是长江水生物生命库


赤水河作为长江水生物生命库,是众多珍稀鱼类的栖息地和产卵场,为了保护水生态,赤水河从2017年开始全面禁渔,渔民们上了岸,政府引入了新的产业,同时也鼓励他们,将当地的特产特色,变成财富,老杨便是其中一个。

今天,老杨要去竹林里收获等待了半年的劳动果实


如今的老杨从河里到了山里,今天他要和老伙计们一起去竹林里收获等待了半年的劳动果实。

清晨的竹林,因为下起了雨,更是雾蒙蒙的一片,在1月冬日里,这样的天气让人感到寒冷,但老杨却格外兴奋,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天气,最适合他藏在竹子里的宝藏。

老杨通过击打竹子,寻找藏着的宝藏


“叮叮咚咚”


竹林里响起富有节奏感的打击乐,这是老杨他们在寻找藏在竹子里的宝藏。

“找到了。你听这个声音,说明里面是有的,再听这个声音,里面就是没有的。这根竹子也不是都有,这个宝藏我们都是空一节藏的。你看这节有,这节没有,隔一节又有了。”老杨兴致勃勃地给我们演示,但我们却一脸茫然,也只有像老杨这样常年和这活儿打交道的“专家”才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找到了。”找到了宝藏,老杨决定钻竹取宝,亲自验收成果。

老杨寻找的东西从竹子里流出


晶莹剔透的液体从小孔中流出,老杨用手一接,一口,一抬头,他对这次的“作品”很满意,邀请我们一起品尝。

记者:“是酒。”

我们这才知道,老杨卖了这么久关子的宝藏就是酒,竹酒。半年前,白酒被运到竹林里,然后通过仪器注射进竹子里,半年后它带着竹子的芳香变身为竹酒。

老杨每次上山收酒心情都格外好,他总是边收酒边喝酒:“不像以前的白酒,喝起来轰隆隆的辣喉咙,现在这个竹酒喝起来很柔和,很舒服。”经过半年和这方竹林、土壤、水汽、空气的磨合,原本的白酒被降低了度数,从原先的五十几度,降到现在的四十几度,又融入了竹子的清新与芳香,似乎更温和富有禅意。

说起自家竹林里的竹酒,老杨得意得很,这份喜悦来自口感,也来自生活的幸福感。

赤水沿岸一直以来都有着丰富的竹资源,但过去仅靠挖竹笋,卖竹子,一年忙到头,老杨家里的20亩地,收入不过五千元。而如今,把自己的竹林承包给别人做竹酒,除了4000元的转租费,还有每个月2200元的看管费,老杨一年的收入就有三万元。

“以前做庄稼辛苦一年还得看天吃饭,而现在种竹酒,只要把酒种进去技术掌握好了,收成比以前种庄稼好了很多倍。”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收入数字上体现得明明白白。

竹子+白酒,95后小伙创业年入百万

“这酒就是要新鲜的好喝。”老杨的土房里今天来了一位年轻的“老朋友”,三年来,这位95后的小伙子已经是老杨熟悉的酒友了。

老杨和小杨一起品尝刚收获的竹酒


而把白酒和竹子结合,就是这个95后当地小伙子的创意。

说起创意的来源,连杨建国自己都觉得有些偶然:“有一天开塔吊的时候,就突然想到,我们家那么多的竹子,怎么不和酒结合一下。”当时21岁的杨建国,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工地上干活,突然有一天,他把家乡最有特色的两样东西:竹子和白酒,做了关联。


赤水河边最出名的酱香型白酒,需要多道工序酿制而成


上游是茅台,下游望泸州,船过二郎滩,又该喝谁酒。世界上没有一条河流,能够像赤水河一样,孕育出如此多的白酒品牌,而原因就藏在在赤水河赤色的水中。每年雨季来临,两岸丹霞地貌的红色泥沙汇入河中,既赋予了河水以赤红色,又带进特有的微生物群落和矿物质。在赤水河沿岸酿酒,就直接从河中取水,不加任何水处理剂。饱满的高粱与小麦,经过投料、蒸馏、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等众多步骤,再经过一年的酿制,五年的储存,最终沉淀为了白酒的香醇。这份赤水河的馈赠,造就了沿岸上千家的白酒企业,也改变了杨建国的命运。

杨建国首先把做竹酒的想法告诉了在酒厂上班的姐姐,虽然已经在酒厂工作了多年,姐姐却也从未听说过竹酒这一品种,没人做就有可能占得先机,她鼓励杨建国尝试。

向竹子注入白酒


“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就自己提着灌装机,在山上这里窜,那里窜的。其实我开始种的时候也不懂,差不多过了一两个月不是很好喝,还是很辣喉咙,度数没有降多少有关,我就慢慢这样试验。”开始的几个月里,杨建国的竹酒一直没有成功,他从网上寻找各种相关的资料,甚至还跑到竹酒的发源地福建跟着老师傅学习,回到赤水后,他又潜心研究关于注酒的细节、储存的时间、使用的基酒,终于在一年之后,得到了自己满意的竹酒。

杨建国第一时间邀请了姐姐品尝:“我姐当时就给我点赞了。后来她又请了几个一级品酒师,都说我这个酒很好喝,非常有市场。”

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杨建国开始大批量生产,投放市场,第一年,就卖出了300万元的销售额。杨建国赚到了钱,也带领着当地村民一起创收。

赤水河边的日子

竹酒已经成了杨建国家餐桌上的常客


如今刚满25岁的杨建国,给打了半辈子零工的父母在城里买了房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老杨总爱让孙子闻闻竹酒的香气


老杨有了稳定的收入,还有了更多空闲的时间,看着孙子一年年长大,他打心眼里高兴。

王吉富希望一直陪伴着母亲河


王吉富从小就在赤水河边长大,趁着还能唱得动歌,走得动道,他经常来河边转转,陪伴着这条母亲河。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卢梅 李维潇 特约记者:苏姝 李柱 编辑:傅群)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