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过“紧日子”?告诉你民生保障不降反增!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慧莹
2020-01-15 14:51
每年开两会,“四本账”都很受关注;账本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能看清一方主政“花钱”的基本思路。
今年的预算草案报告,出现了两个“基本持平”: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65亿元,与2019年基本持平;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8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很少见的两个“零增长”,是很多人印象中“近年来的首次”。谨慎、科学、不悲观,这是对今年预算编制思路的一个普遍定性。
在市人大代表、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奕明看来,去年一整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使经济和财政之间原有相对稳定的一种关系格局正在松动;看历年数据,GDP增长在6%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也会在10%上下;但减税降费改变了基数和比例,或许要多等几年,才能建立起新的算法。
“从经济环境因素看,经济的下行压力是全球性的,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在如此大环境下,我们的决定正视压力,却并不悲观。”
财政部门提交大会审议的预算报告中也这样阐述:2020年上海发展面临国家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我国经济的基本趋势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等有利条件。特别是,上海三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进入全面施工期,“进博会”的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这些,都将为财政收入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而说到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小到家,大到国,这都是财政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毕竟,赤字财政,非不得已莫为之。
在此情况下,如何分好蛋糕,体现的不仅是智慧,更是情怀。“花钱要花在刀刃上”,某种程度,花钱,要有“舍得”之道,有得,就要有舍。
预算收入“零增长”,“做人家”那是必须的,舍掉哪方面的开支?市领导在多个场合都明确提及,要过“紧日子”;这“紧日子”,得政府来过。
今年支出预算编制,有一个“三压”原则,压一般性支出,各部门严格按不低于10%的比例压减到位;压专项经费,从严从紧安排;压待分配预算,对各部门的这笔预算一律不再安排。
再看“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费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预算合计7.4亿元,与去年预算数持平。而再往前查询,这笔费用,其实已连续被“砍”多年:
公开资料显示,“三公”经费预算数,2017比2016年下降8%;2016比2015年下降6%;2015比2014年下降14.6%……而近几年,则维持着“零增长”。
虽是节衣缩食过日子,该保的,还得保。
除了“三压”,预算草案提到一个“三保”原则:即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基本生活、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重点保障增强上海城市发展后劲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支出;据实保障各部门基本支出。“优先”两字,让我们看到,所谓的“刀刃”,在哪里。
比较2019和2020两份预算草案报告,可以找到一些明显的“增量”:在支持就业创业上,去年安排95.5亿元,今年是98亿元;教育领域,安排地方高校建设经费,去年158.2亿元,今年,168亿元;安排公共卫生支出,有从11.2亿元到11.6亿元的增量;聚焦支持解决“老、小、旧、远”等突出民生难题,也被在账本中圈画成重点。
很显然,民生就是那个必须要抓住的“得”:“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要千方百计守住民生底线”,在去年底的十一届市委八次全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可以说为今年的财政政策定下了基调。
而去年,一次汇集各民生相关部门的市政府座谈会也强调: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2020年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就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政府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财政保民生,发展为人民,保障民生支出,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体现。偏紧的财政,更要向民生倾斜;如何花钱,其实不仅仅是政府的一种资金管理行为,更关系到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些,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真正所倚赖的。
当然,提质增效、注重结构调整,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发力,也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题中应有之义。强化“四大功能”,支持“五个中心”,加快城市运行“两张网”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等,这些今年上海的重点工作,都是“刀刃”所在。“要把财政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
该保的支出千方百计保,该压的支出坚决压下来;让利于民,实则体现的是,以财政政策坚决保障民生、撬动经济增长的决心和魄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慧莹 编辑:小真)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