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最牛“冷兵器”——中国古代的陆地导弹和海上航母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峥

2016-08-19 10:31

弩机——冷兵器时代的“陆地导弹”


东风5B洲际导弹


许多军事迷都知道俄罗斯SS-18“撒旦”导弹是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洲际导弹,而我国的东风5B型洲际导弹,排名第二。在冷兵器时代,射程在一百米之内的弓箭,就已经算是很厉害的远程打击武器了。不过,纵观世界,中国早在先秦时代,聪明的中国人就发明了科技含量很高的弩机,大家可能还记得电影《英雄》结尾,秦军万弩齐发,箭如雨下,拿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强大的远程战略“导弹”部队。史料记载,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双方投入几十万人交战,最后,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将赵国主将赵括射成"刺猬",取得了这场夺天下之战。正所谓一寸远,一寸强。



箭阵


在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坑,发现了秦代的弩机,由于年代久远,弩机的木质结构部分已经腐朽,但金属部分依然完好。《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一书的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杜文玉教授告诉记者,虽然历史典籍上有关弩机的制作的记载很少,但是在实际战争中,弩机的出现及大规模的使用,对古代战争的模式、规模乃至具体的一场战争的进程等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当时冶铁技术才刚刚起步,无法大规模的配备军队,所以,弩机的金属件都是采用范铸法,用铜来制造,在当时,已经算最先进的远程打击武器了,中国兵书经典《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古代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青铜弩机的设计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对于匈奴人而言,这种机械装置太复杂了,他们很难装配或仿制。”

杜文玉说,秦军除了步兵大量配备弩机之外,骑兵也进行了配备,以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持弩的秦骑兵射击的准确程度是匈奴人的弓无法相比的,匈奴人的皮甲也抵挡不住弩箭强大的穿透力。在匈奴骑兵还没冲到眼前时,强劲的秦弩就密集准确地击中了战马和骑手。横向比较,中国的战国时代,当时世界几大文明发源地也是伴随战争不断,古希腊衰退,罗马城邦兴起,马其顿帝国崛起,在战争中,这些国家的武器装备也仅仅是简易的盾牌,弓箭和矛之类的,远距离的打击的武器配备远远落后,缺少弩这种先进的远射打击力量。闻名世界的古罗马兵团在远程打击武器上也是缺陈乏新,唯一可以算得上远距离打击武器的是公元前三世纪的重标枪,重标枪用单手投出,最大投射距离约六十英尺,但实际上往往没有这么远。

“中国弩机在问世以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兵器。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欧洲用弩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而且中国弩的西传可能有两个独立的过程:第一次发生在古典时代的晚期(公元285年——234年),没能在西方世界中得到推广,所以仅留下了一些模糊的印迹;第二次发生于公元9—10世纪,很可能是经过了阿拉伯人的中介,10世纪后弩在欧洲的流行。”



秦俑


弩的强度单位为石,从1石到10石以区别弩的力量大小,1石约等于30斤,拉满1石的弩,相当于提起30斤重物所需要的力量。1石弩射程约65米,3石弩射程约200米,4石弩射程约250米,10石弩又名“大黄弩”,射程在600米以上,大黄指的是黄色的大弩,不仅可以远射,还可以连发。《史记》中记载:“(李)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弩)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你看兵马俑一号坑的排兵布阵情况就能发现,前三排的横向站立佣和后面纵向排列佣的装束不同,前三排佣穿着轻便,手上持的都是弓弩,这显然是方便开弓进行远射”

弩机


弩机结构


弩机结构


杜文玉说,弩在使用分两个阶段,先拉弓再瞄准,首先要张弦装箭,手拉望山,使牙上升,这样钩心就被带起,而它的下齿卡住了相当于扳机的作用的悬刀刻口,这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虽然弦的张力非常大,也不会滑脱。然后把箭矢放在弩臂上的矢道里面,使箭尾抵在两牙之间的弦上,再通过望山瞄准,射杀敌人。

“与普通的弓边拉弓边瞄准的最大区别是,弩上有望山,这是弩的瞄准系统,就相当于现代枪的瞄准镜,而且,有的望山上还增加了刻度,这和现在步枪上的标尺差不多,加大了射击的准确性和杀伤力,这在当时世界上确实是兵器史的传奇”。

主持挖掘,长期从事兵马俑研究的秦陵博物院原馆长袁仲一先生说,“古人有事死如生的说法”一号坑就是当时的秦军的野战部队中的最主要的战斗兵阵,轻装步兵俑在前,用弩机进行远距离打击,压制对方的前锋部队,是战争决定胜利的关键一步。

“佣坑出土的弩机,由弓和弩臂、铜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弩机装在木廓里。这种结构与战国时期其他各国弩机,基本相同,但是秦国的弩机臂加长了,这就增强了弩机的张力,弩机的射程更远威力更大”

袁仲一说,秦国的弓弩分很多种,按照张弓方式,弓弩也有强弩和弱弩之分:强弩有手足并用张弦的蹶张弩,身体平坐地上,弓弩放平,双脚蹬弓干,腰上挂钩钩弦,靠腰和手足三种合力拉弦的腰引弩,弱弩是靠人的手力和臂力开弓擎张弩。到底是不是强弩,主要看弓背的硬度,硬度越大射程越远。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三菱锥形状的箭簇。

“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人就知道三菱锥的力学原理,用于武器的开发和利用上,是个奇迹,我们经过抽样检测,同一个箭簇各个面的轮廓不重叠误差不超过0.15毫米,说明当时的制造技术尺度非常精确,工艺水平相当高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导弹的精准度很高。”

扁平形的簇在飞行中容易漂浮,穿透力差。这种流线型弧面造型,具有导向性好,穿透力强的特点,同时,箭带有长铤,其重心大体位于箭杆的中部,使箭在飞行时容易保持平衡,射程较远。根据美国人测试,100米距离内,秦(汉)弩箭可以击穿5毫米厚度的铁板。

“史书记载,秦国有的强弩最远能射七八百米,是苏制AK47步枪40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的两倍,即使是弱弩,有效射程也一般在一百三十米左右,也与现代冲锋枪有效射程150到200米相差无几”


汉朝战争


如此先进精密的武器,国防科工业中的大国重器!自然和别的武器制造不一样,有专门的的部门负责生产,同时,如果弩机的机件有损坏,士兵个人还无法修理,要送到专门的机构进行维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振东研究员,长期在汉长安城遗址考古发掘一线工作,他告诉记者,在汉代长安城遗址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许多记载弩机信息的汉代骨签。

“在进行汉代遗址的挖掘工作的时候,发现散落在地上几百枚骨签,据此推测,当时应该是在架子上摆放,后来木架可能烧毁了,骨签散落在地上,我们研究,当时出土汉代骨签的地点,有可能是汉代兵器库,也有可能是档案室”



汉宫殿


骨签


骨签


刘振东研究员说,武器四号遗址出土的骨签,数量少且多为残片。散落的每枚骨签的记述内容不同,大致分为强度,编号,工官或中央官署等三大类,强度签一般用“力二百斤”或“力三十”来表示这个弩机要用多大的力量开弓。而编号则表示这是第多少件弩机,工官指的是弩机的生产工厂和部门,也就是兵工厂。除此之外,骨签上还记录着“射三百步”则是射程的远近,甚至到具体的哪个工匠生产的,都有记述。


“正因为弩机的制造是国家机密和重要,所以,每件弩机的登记造册也显得十分详细,这样的好处是保证每件弩机的生产质量和方便以后追责,从数字的编号来看,在西汉的时候,弩机已经大量的配备军队,并成为军队中一只人数众多,极其重要的远程打击兵种”


诸葛亮连弩



弩车结构图



弩车


有了弩这种先进的兵器,在弩的基础上,对武器的再开发和利用就如黄河之水一发不可收拾了。最著名的改进是三国诸葛亮在前人基础上发明了可连续发射十发弩箭的连弩,而把弩装载在战车上,改进则成了弩炮。这是一种安装在架子上发射的大型强弩,能够发射状似标枪的巨箭,而且往往一次发射很多枝巨箭,因为弩弓极为强劲,常常需要很多人或者用牛来拉,转动绞车(即辘轳),引绳张弓。汉魏南北朝时期,弩炮的使用渐多。王充《论衡·儒增篇》中称弩炮为“车张”之弩。《后汉书·陈球传》记,陈球守零陵,“弦大木为弓,羽矛为矢,引机发之,远射千余步,多所杀伤”,这显然是大型的弩炮。《北史·源贺传》记载,北魏成文帝时,源贺“都督三道诸军屯漠南……城置万人,给强弩十三床……弩一床给牛六头”,这里第一次把弩与“床”字联系起来,清楚说明它是安装在架子上发射的。一架弩需要六头牛拉绳张弦,可见其强劲的程度。

“文献里提到过,西汉与匈奴作战用弩车,单于难以抵挡,仓皇逃走,唐代的著名军事家李靖在《卫公兵法·攻守战具》里也写到:"其牙一发,诸箭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陨,当时弩车上所用的弩箭大如船,成了历朝历代战争中的攻城利器”

楼船——古代中国水军的航母

中国海军编队


海军演习


瓦良格航母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从秦代开始,中国舰船制造水平和海上航行本领都领先全球,在历朝历代中,尤其是以汉、唐、宋、明时期最为辉煌。

公元前2500年,中国就制造舟楫。早在商代就出现帆船运输,并且当时已造出有舱的木板船。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已有专设的造船工场——船宫。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船只往来,并有了战船的记载。战船是从民用船只发展起来的,但是战船既要配备进攻手段,又要防御敌方进攻,因此它在结构和性能上的要求都比民用船只高。可以说,战船代表着各个时期最高的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力量和生产技术水平。

1975年在广州市区发现了秦代造船遗址,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造船遗址,考古人员发掘后发现,遗址有3个船台可分别建造身宽5米到8米,载重25吨至30吨的平底木船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平定岭南时期,当时处在番禺(即今广州)的一支秦军,专门建造了大量的船只,供平定瓯越所需。汉武帝时代,还在西安的昆明湖上建立里相当强大的水军,进行操练”陕西师范大学杜文玉教授说。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下令在长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圆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楼船。船上能起高楼,所以叫楼船。这是汉代重要的战船船型。楼船秦时已有,汉代时,其规模、形制均较秦时大得多。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造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在西安市西郊汉代昆明湖考古遗址,这里的初期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参与考古发掘的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刘振东研究员说,昆明湖遗址属于汉代皇家园林上林苑的一部分,昆明湖周长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这相当于现在西安城墙内的面积总和,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地面没有发现任何遗迹,只出土一些陶瓦碎片,但遗址的夯土断崖层观察到一条条U形槽沟。

“这些槽沟有一定的宽度和走向,深度也较一般的池底深的多,结合文献典籍,这是应该专门为像“楼船”这些吃水较深的大修建的航道”


汉代楼船复原图



汉代楼船


两汉时代,中国造船业“井喷”了,美国军事史学家杜普伊曾所说:“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随着古罗马的衰落,世界造船业的领先位置,落到了中国人手里楼船,就是高大如楼的大船,其样貌也名副其实。汉朝的楼船,船体分三到五层,船上建楼,因此称为楼船。通常高达十余丈,比如东吴孙权的楼船“飞云”号,可承载3000名士兵。

“从常理上讲,中原一带来的士兵多为“旱鸭子”,先要在相对平静、风浪小的大水池中训练一段时间,基本熟悉水性,掌握一些航行和水战技能后,调入江淮一带的楼船水师,再加强专业化训练,循序渐进。当时汉帝国的沿海属国广东、广西的南越国、福建、浙江的东越国,这两个大诸侯国对西汉王朝历来面服心不服,均怀有反叛之心,而北方的山东、大连沿海地区接近朝鲜。在内陆的西安设立水军,也是出于保守军事机密的考虑。”杜文玉分析说

西汉有很多水师基地。水师常备军皆驻扎在沿江傍海各要地,属于所在郡守统辖。西汉的水师主要基地有豫章(江西南昌)、浔阳(江西九江一带)、庐江(安徽安庆)、会稽(江苏苏州)、句章(浙江余姚钱塘江口杭州湾处)、博昌(山东博兴入莱州湾处)等处。庐江、会稽等郡同时也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西汉的海军舰队(楼船水师)司令官是由主爵都尉(相当于公安、司法部长)杨仆调任,称为楼船将军(战时委任的临时性封号)。楼船水师(海军)基地,平时设常任军事管理机构,配有一批朝廷的楼船官员(海军军官)进行日常训练和管理。


汉代楼船高10余丈,33米,甲板上建楼数层,每层都有防御敌方射来的弓箭矢石的女墙(即矮墙),女墙上开有用作发射弓弩攻击敌方的窗孔,同时,配有抛石机。为了防御敌方火攻,船上蒙上皮革。楼船这个庞然大物上还遍插旗幡,刀枪林立,以壮声势。汉朝以楼船为主力的水师在当时已经是巨无霸级别的战舰,打击和防护力量堪称世界第一。刘熙在《释名》中提到:楼船体势高大,上面有三个楼层,第一层叫“庐”,“像庐舍也”;第二层,即“其上重宝曰飞庐,在上,故曰飞也”;第三层,“又在上曰爵(雀)室,于中候望之如鸟雀之警示也”。


“相比较当时世界另一罗马帝国水军的陆战理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当时已经考虑到西汉的楼船水师要具备则海战理念。”


罗马战船


迦太基战船


史料记载,公元前256年,罗马派出远征北非迦太基,罗马出动的是乌鸦式战船,由于缺乏远距离攻击兵器,这种战船还是要等靠近了,勾住对方的船,用板子做桥,冲上对方船上进行搏斗,而中国的强弩已经配备水军,作为远程打击力量。在人力驱动上,双方差距也很大,西方战船划桨,中国楼船摇橹,划水效率和推进速度远胜于桨,因此楼船的人力驱动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侧桨,中国楼船已开始用舵,比起洋船来既省时又省力。更大优势是船体和船帆,中国楼船船底多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搁浅,同样的船体容量更大。此外,中国船帆抗风暴能力更强,多根桅杆交错配置,能克制逆风行船,还能增大航速。实战效果也比外国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机,在这两样武器的专利技术上,中国同样全球领先。


“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造船业突飞猛进。船的动力系统升级了。南北朝最杰出的科学家祖冲之开发了“千里船”,尝试淘汰船橹,改用人力踏板。这种船用踏板驱动,是现代轮船的前身。”


唐宋时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经济重心南移到长江流域,我国的海军迎来了一次全面的换代,其中,楼船的在船体结构,导航系统,武器装备升级方面,尤为明显。


“中国的造船工业真正的巅峰期是在宋代,宋船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采用了水密隔舱技术,第二,司南和占星术的运用,第三,火器的配备。”


古代战船


木兰舟战船



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是用隔舱板将船舱分成几个独立的舱区。厚实的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增加了船体横向强度。水密隔舱提高了船舶抗沉能力。倘若发生意外,船舶触礁漏水,只进坏舱,不影响其他船舱,船舶不会立即沉没,赢得宝贵的抢修时间,船舶的安全性能得到极大提高。水密隔舱的采用,使中国海船比外国海船先进。1795年,本瑟姆将军改造英国军舰,采用了“免得进水沉没的隔板”。本瑟姆将军公开声明:“这是今天的中国,也是古代的中国所实行的。”如今,无论是载重数十万吨的油轮,还是潜入深海的核潜艇,虽然制造材料改为现代化的金属,但内部结构仍然采用的是水密隔舱结构。


“其实古代的海战,缺少现在的远程导弹,一般都是,主要还是看战舰的质量和大小,大的舰船借助风力冲杀,小舰船往往一冲就散了。”杜文玉说。


通过水密隔舱技术,中国不但造出了尺寸巨大的民用海上航行船只,还装备到水军上,明代的戚继光在描述与日本倭寇的海上作战时描述道,“我方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以驱,全仗风势,倭舟自来矮小,如我之小苍船,故我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


火龙出水


火药的发明改变着世界的武器技术,也改变着世界的战争史,中国在宋朝对于火药的运用已经独步,除了发明配备军队的火铳,火炮,水雷等先进的武器,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巡航导弹雏形——火龙出水,把这些武器装备到大型的楼船上,成了古代最先进的巨无霸航母。

明代焦玉《火龙经》曾记录一种叫“火龙出水”的武器。这种火龙出水用一根五尺长的毛竹,制成一个龙腹式箭筒,两头安木雕龙形头尾,龙口稍仰,利于喷射腹中火箭。头尾下部有四个起飞小火箭,箭头后附火药桶,尾部有平衡器。装配的时候,先将四只起飞火箭的碾子相连,然后在和桶内的火箭的引子相连。作战时,在离水面三四米的距离处,点燃起飞碾子,推进飞行,当起飞的火药用尽的时候,点燃火箭腹部的引子,藏在腹部的火箭借助推力飞出,杀伤敌人,这种装载在大型的楼船战舰上,按现代的说法是一种运载火箭加战斗火箭的三级火箭。

“史料记载,明代中朝联军抗击日本的梁露海海战中,中国军队就已经大量配备这种先进的远程打击利器,利用火龙出水,中朝联军击毁日本帝国军舰400余艘,一万日本兵阵亡。日军统帅岛津义弘逃跑,日本精锐第五军全军覆没,这是中国对外战争中把最早的反舰导弹运用到了实战上。”


中国海战


郑和宝船


公元1181年越南和柬埔寨海战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上的中国南海与东南亚诸国


在宋元时几经演变,到明朝永乐年间,楼船成功变身为郑和宝船。缔造七下西洋伟业的郑和船队。堪称全自动操控的巨无霸级航母,明朝时公元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已长达140米,宽达60米。船队大小船200余艘。郑和宝船主战武器为火炮。行动迅速的巨型战舰,外加杀伤力极强的火炮,在当时的世界海洋上难有对手。郑和七下西洋,除了几次小规模的陆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战只有一次:巨港海战。对手是当地海盗头子陈祖义。这伙海盗盘踞东南亚十年,船队规模超过万人,周边国家皆向他们朝贡。自我感觉良好的陈祖义竟叫板郑和船队,结果战斗半夜打响清晨结束,陈祖义的海盗船队被击毙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属战船全被击沉,立马全军覆没了!

(编辑:陈佳雯)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