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视频 | 这家上海企业为“自强”而生 百年前诞生了多个中国第一|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9-09-26 17:53

1862年,李鸿章从安庆到了上海。他在十六铺码头上岸。这次他看到的已不是长江上的小火轮,而是黄浦江上停泊着的军舰,那是两年前烧了圆明园的英法联军的舰队。


李鸿章购买了一万支来复枪和多门使用26磅炸弹的大炮,组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支炮兵部队。但代价高昂:一发英国12磅普通榴弹被索价30两白银;还被要求在租界以外获得更多特权。李鸿章觉察,以洋人的特权和势力,“难保无他日占据上海”的可能。李鸿章决定“力求自强,不与外国人搀杂”。他平生第一次用了“自强”这个词。



为“学得洋人一二秘法”,李“虚心忍辱”。1863年,他委托洋人在松江城外的一座庙宇里,建“上海洋炮局”。最初50名工人完全手工操作,每天生产炮弹百余发。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戴鞍钢表示:“学习西方在当时不是一个很体面的事情,李鸿章还是一个拿来就用的人,他认为洋枪洋炮有用,那当然我应该用洋枪洋炮。”


李鸿章要引进机器发展军工,但没有人掌握机器背后复杂的知识和技术。于是就在这一年,他奏请朝廷改科举制度,为专攻技术的人才设立科目;奏请设“上海同文馆”,招收14岁以下幼童学习外语和近代自然科学。也许那时他还没想到,真实的科举改革还要等上35年;但“同文馆”获准,李鸿章命冯桂芬担任监院,办学经费由江海关支付。这是上海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后改名“广方言馆”,培养了中国第一代精通西文西学的学生。



为“制洋器”,1865年李鸿章在虹口创办江南制造局。虹口划为美国租界后,它迁到上海城南滨临黄浦江的高昌庙一带。今天的制造局路就是因它而得名的。江南制造局占地400亩,工人2000多,机器多为容闳从美国采办。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忠民说:“江南制造局是近代中国,也是近代上海第一家大型的机器制造工厂,它是最早的军工企业,它是最早的重工业企业。”


江南制造局最初靠购进洋枪洋炮,“逐件拆开,仿照配制”。当它1868年成功生产出一种来复枪时,竟已过时了。李鸿章下决心招徕人才,自办煤矿、铁矿,修建铁路。



要“制洋器”,还需“采西学”。制造局创办3年后,设立翻译馆,先后聘请伟烈亚力、傅兰雅、林乐知等传教士,还有近代中国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华世芳兄弟,徐寿、徐建寅父子等,翻译西方书籍,总计159种,1075卷。翻译馆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1869年,同文馆并入江南制造总局。1898年又设立工艺学堂,培养工艺技术人才。


历史似乎已遥远。那时的中国虽没有大学和科研机构,但这家为“自强”而生的企业就是在一百多年前诞生了许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支步枪、第一艘机动轮船、第一门钢炮、第一炉钢,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了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批巡洋舰、第一架舰载飞机。


在黄浦江与长江交汇入海处的长兴岛上,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脉着江南制造总局的历史。150年多年过去了,中国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到了今天。


(来源:《大上海》 视频编辑:曾瑶婷)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