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6″

视频 | 我们的“十四五”③|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这三个方面需要持续发力

时讯

上观新闻

2020-12-31 17:40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充分肯定“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擘画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个“五年”,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观新闻“思想汇”联合推出6集系列短视频《我们的“十四五”》,邀请6位沪上社科专家带大家一探究竟。今天播出第三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第三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采访嘉宾:王为松(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



主持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瞄准这一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社会文明程度会有哪些新提高呢?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具体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王为松: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中央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的时间表。这标志着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主持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十三五”期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比如,截至2020年6月,全国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



王为松:“十三五”期间,我们的文化建设有一个转变,就是从“有没有”“缺不缺”,转到了“好不好”“精不精”。从上海来看,我有两点感触很深:一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方式,做有效传播;二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品方面,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


主持人:目前,我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但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占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仍然不高,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向世界说明中国、解释中国的能力也有待提升。


对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十四五”时期,我们的文化建设将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呢?


王为松:“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推出一批反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展示中华文化丰硕成就的新时代精品力作;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出一批既能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也能增强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同时创新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三、加快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健全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让我们的主流声音传播得更远。



主持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个自信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实干的基础上。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越要加强文化建设,从而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