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8″

视频 | 上海战疫守门人:一口气爬55楼是什么样的体验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卢梅 耿博阳 朱世一 李怡

2020-02-17 22:29

“居民同志们,为做好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请居民们尽可能避免外出,如需外出,请一定要戴好口罩。为了配合上海市一级响应机制,宜川三村所有的大门,除华阴路外全部封闭……”

普陀区宜川三村小区的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关于新冠疫情的信息,街道上,人们戴着口罩,行色匆匆。

这是2020年初,上海社区的缩影。


普陀区宜川三村小区内,有居民戴着口罩在锻炼。



宜川三村,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典型的上海老式住宅区。


航拍宜川三村。



拥有超过4000户的居民,有三分之一是外来租户。老年人比例高达43%,远高于上海34%的平均值。人口基数大,高危人群多,有效管控,并不容易。

防“疫”新措施:“红绿卡”推行遇难题

“这个给你,等会进来扔掉,这样就证明你是从我们小区里面出去的。”


一居的居委会书记杜佳敏,正在发放“红绿卡”。



周末一大早,一居的居委会书记杜佳敏就开始推行“红绿卡”模式,这是居委会大伙前两天才想出来的“招数”。昨天半夜,商家紧赶慢赶,才把打印好的“红绿卡”送到居委会,以保证今天的正式实施。

疫情之下,宜川三村从2月4日开始就施行了多门并作一门管理,就是希望能够更精细化地防控疫情。但巨大的人流,依然是不小的挑战。因此,推行“红绿卡”的模式,就是希望将小区居民和外来人员迅速区分开来。

“红绿卡”,顾名思义分两种颜色:绿色卡片,发放给从小区外出的本小区居民,外出时领取,进入小区时丢弃。 红色卡片则发放给有事必须进入小区的访客们。在做完登记后,访客们可领取红卡,在离开小区时丢弃。红卡绿卡都为一次性使用。

“今天第一天,可能有点乱,这就是我最担心的。这个门,每天有千把个人进出,负责发放的话目前为止3个人。”

实行“红绿卡”措施的第一天,由于居民们对于“规则”不熟悉,守门岗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必须不停地解释,并且督促居民拿卡、丢卡。执行过程中,问题不断。

“你拿过的地方我也不能碰,搞什么东西。”

“大家一人发一张,手里摸摸(不干净),再往里面一丢。”

许多居民对于卡片卫生提出质疑,杜佳敏只能一次次解释:“对的,我们考虑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是一次性的。”

“我一天跑10趟,你给我登记10趟吗?这叫形式主义,有些东西要灵活的。”

进出宜川三村的许多访客,大多是本小区居民的子女,疫情时期,他们免不了要经常过来探望父母,送送东西。

杜佳敏能理解严格的门禁制度给这些人带来的不便,但特殊时期,即便显得“不近人情”,也必须绷紧安全这根弦。面对居民们的抱怨和牢骚,杜佳敏总是用“邻家大姐”的微笑和语态,巧妙化解。

“这时候受委屈千万千万不要表现在脸上,有一些人他觉得你们是过度反应,特别不方便的。只有一句话,请你支持配合。”

“红绿卡”的推行,在几个小时后初见成效。“迎宾式”发放避免了入口拥堵,而持有绿卡的外出居民快速通过,未持卡的外来人员便被迅速区分开来,重点对待。

“我妈妈住在里面。” 一位送老母亲回小区的阿姨,在门岗被拦下。

“对的,你登记一下,拿张红颜色的卡(登记一下)。不是我们小区的(居民)都要(登记)。”

“早上没拿卡吗?”

“拿了。”

“拿了扔掉。你后面那个阿姨呢?”

“嗯……没有卡。”

一位小伙用电瓶车载着一个阿姨,想要进入小区,但因为只有一张绿卡,在门岗处被杜佳敏拦下:“从外地刚回来要登记的。你这个小伙子哦!”

原来电瓶车后座的阿姨,是今天才从外地回沪的小区居民,根据要求,这样的人员必须在门岗做详细的登记,确定无误之后才能进入小区。

为此,杜佳敏有些生气,外地返沪人员必须登记,这要求已经在广播里宣传了好几天,门岗处的各种宣传品也做了明确说明,却仍然有人不愿遵守。

在“红绿卡”发放之前,这样的情况总是难以避免。因为门岗没有门禁设施,想要区分外地返沪人员,居委会只能依靠行李箱、大包小包这些特征进行识别,但这样的方式,并不精准。

“红绿卡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我们这个好的方法要怎么样能够推广,怎么样能够让居民觉得是一件方便的事情,而不是打扰到他们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们后期可能还会进行一下改进的。”

疫情之下,许多工作成了没有模板的尝试,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更大的勇气。

菜场进小区,上海阿姨夸不停

新鲜的瓜果蔬菜被运到小区内。宜川三村的露天广场上,另一项新举措也即将接受检验。


宜川三村露天广场上的临时菜场



“口罩戴好。人要散散开。等会儿米帮你拿到收账的地方去。”

“菜场”入小区,这是宜川三村的另一项尝试。老人太多,他们不会使用互联网买菜。与其让大量居民冒着风险频繁出入小区,不如把经过安全筛选的固定商贩引入小区内。

“只开一个门之后,从门口走到原来的菜场要30分钟,老人走得慢,现在下楼就可以买了。另外,我们要求居民陆陆续续过来买,这样减少人流量,而且是在一个宽敞的空间里面,是通风的,它的安全性相对来说就高一点。” 早上七点,居委会干部单勇就陪着商贩进了小区。搬货、摆货、帮居民们提东西、维持秩序,单勇一刻不停。但看着居民们满意的笑容,他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很好,我很满意。我天天在表扬,交叉感染也可以减少了。”

“方便我们不要出小区,外头不跟别人接触,就自己在小区里面,这个措施很好的。”

无论是对菜品的价格、新鲜程度,还是多样性,居民们都十分满意。然而,“临时菜场”虽然降低了疫情之下老人们买菜的风险,却也给居委会平添了管理的压力。

“人分分开,不要靠在一起。”

“爷叔,你口罩戴好。对的,(口罩不戴)不能进来的。”

“不要靠得太紧,谢谢你们。保护自己,也保护别人。”

维持秩序,单勇基本上靠吼,重复的提醒不知道说了多少遍。

“要求他们保持一米距离,我跟他们开玩笑,不要太亲密了,疫情过后再亲密。”

居委会9人团:个个都是三头六臂的超人

守门、管理菜场,远不是这支9人团队工作的全部。他们还要安排公共场所消毒,登记协调口罩预约,安抚特殊时期居民们难免的火气。

“天天虚头巴脑,连个口罩也没有,让我们上班怎么上呢?”

“三、四天了,哪能口罩都没有。”

特殊时期,购买口罩需要预约,面对居民们的抱怨,居委会的人只能微笑安抚:“再等两天。”

如果说应对火气需要的是耐心,那应对突发,需要的则是奉献精神。

“有居民反映,他们(邻居)有一些咳嗽。好像有点感冒,我和你一块儿上去。”上午10点,居委会工作人员冯卿原本在门岗维持秩序,却突然接到居民电话反映。

自疫情发生以来,群防群治早已深入人心,许多居民都自觉加入到疫情防控,一旦有任何问题,及时向居委会报告。

“不好意思,你们是外地返沪的是吗,来给我量一下体温好吗?”穿上简单的的一次性防护服,戴上居民们自发捐助的一次性手套,冯卿和另外一位社区工作者一刻没有耽搁,就上门了解情况。

“正常,测下来没问题。” 冯卿一边做着登记,一边将测体温的结果进行告知。刚出居民家的门,刚才还一脸淡定的冯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好,没事,虚惊一场。”

“紧张,怎么会不紧张呢?这种情况我们要上去排摸,一定要了解清楚。”这样的突发,几乎每天都有,但作为宜川三村居委会的党总支副书记,冯卿知道,就算怕也必须冲在第一线。

除此之外,这个9人团队还要疲于居委会本就不轻的日常工作。

“我们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一般我们居委会是7:30就上班了,要到晚上9:00才回去。没有排班这个说法,因为我们这个是全员上岗,没有一天休息,从年初三到现在就没有休息过一天。”

应对返沪高峰:一口气爬55楼

“最近两天成为了返程高峰,在上海各个交通枢纽站……”

“进沪人员动态观察系统,已累计登记进沪人员168万余人……”

“人数有明显提升,目前为止,今天的测温总人次超过30万人次……”

新闻里,滚动播放着关于返沪高峰的情况。

记者蹲点拍摄的这两天,恰逢复工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根据前期排摸,宜川三村还有503户居民没有返沪。返沪高峰,才是居委会工作最大的考验。

“阿姨您好,我们是居委会。如果有返沪人员,不要跟他们说话,直接打电话给居委会。”

跑楼排摸是宜川三村居委会近期防控疫情的工作重点。

“你好我是居委会的,隔壁21室回来了吗?”

“你好,我是居委会的。另外两个同租的人回来了吗?”

“你好,我是居委会的,你爸爸回去老家现在回来了吗?”

小区里的每一户,情况都不相同,对于所有未归人员,单勇都必须以人为单位一一问清楚。

“应该让这两个返沪的人,单独住一个地方。14天之后再过来住!我怕的,真的怕的。”

跑楼过程中,一位上海阿姨向单勇表达了自己的恐慌。宜川三村小区里,大多是相邻的两户人家共用洗手间和厨房,难以避免的间接接触,加剧了居民们的不安。

“阿姨,您说哪有那么多资源呢。您放心,他们不是从重点疫情区来的。我们也会跟她们说14天隔离,不要出来。另外,您自己的防护措施做到位,消毒水喷一喷,出房间戴口罩,没有问题的。”

单勇告诉我们,这段时间,像这样特别紧张的居民不在少数,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都会停下原本匆忙的步伐,耐心地安抚、解释,这是社区工作赋予他们的责任:“我们的工作就是需要耐心。其实如果我不做这个工作,仅凭每天看到的新闻电视,可能也会很恐慌,非常能理解。”

单勇共负责小区内的11个门洞,每个门洞5层楼高,每一层有4户左右的居民,这相当于他每天需要一口气爬55层。没有电梯,敲220次门,少有门铃。

甚至在跑楼过程中,有不少居民和单勇打招呼的方式都是:“又来跑啦!”

或者是:“还要往上跑啊!”

每次跑楼,单勇的衣服都会湿透。年近半百的他,体力有点跟不上,他不得不停下来,在楼梯的拐角处歇一歇。


单勇在跑楼,后半程他一直喘着粗气。



“还是想尽快跑完,才能腾出时间去做别的事情。”

为了确保对每一个返沪人员的情况都了如指掌,避免任何信息错漏,一居的6名工作人员,对接辖区内的76个门牌,上下午各一次进行扫楼排摸,汇总的信息,都清晰地反映在这块板上。


宜川三村疫情排摸汇总表



红色划线,代表从未出过外地,在上海过年的人。水笔字,则代表已经回沪的外地租客。铅笔字,则代表还为归沪的人员,目前处于空关状态。这样的方式,让居委会工作人员对小区目前的居民情况一目了然。这张汇总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天根据门岗登记和楼道排摸的情况,要及时进行修改。

突发处置,警惕性和人性并存

下午5:00,返沪人员明显增多,守门压力倍增。

“你把帮我买的火车票发过来,好吗?因为小区里面要检查。”

“你把袖子管撩起来,我给你量个体温。35度2,我给你拿个宣传册,不能出门的师傅。”

在门岗,每个返沪人员都必须测量体温,并做一份详细的返沪方式登记。他们还会收到一份居家隔离告知书和一张居委会名片。精细化的管理,是希望能够将危险拦在门外。

“这个温度老怪的,37.8度,上一次量38度。”

下午5:30,一位来自山东菏泽的返沪人员检测显示体温偏高,这是杜佳敏第一次量到这么高的温度,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你自己没有觉得不舒服吗?”

“没有。会不会我衣服穿得多,我一路坐车量过来都没什么问题。”

“现在好一点,36.7度。一会高一会低,我第一次量到好几次高温的,你要当心点。”杜佳敏仔细叮嘱着。

“当时我脑子里千回百转,因为额温枪在室外,并不是特别准。为了确保尽量准确,我们都是捂在口袋里,但是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证。还有就是如果当时就打120把她送走的话,也会造成我们小区的一个不必要的恐慌,因为我们小区的老年人比较多,比较敏感,大门口又是人员聚集的地方。还有就是,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的话,她去医院的话也会有个交叉感染。”

虽然4次测量体温有回低趋势,但是杜佳敏绝不敢大意,她随即打给社区卫生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咨询。

“你让她拿一根水银温度计量,而且要口温,最准。”

杜佳敏一边安排该女子迅速居家隔离,其间不得与任何人近距离接触,一边赶往附近的卫生中心。

“多谢多谢。”杜佳敏紧紧地握着现下并不充裕的水银温度计,急匆匆地往回赶。

“自己量,舌头下面,3分钟。”

3分钟后,居民告诉杜佳敏体温计显示36.7度,杜佳敏不放心,她拿过温度计,又再次确认:“是的是的,36.7,天天量,量了告诉我。”

危机解除,杜佳敏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但一天的工作远没有结束,晚上6:00是居委会的会议时间,他们要总结一天的工作经验,然后对后面的工作进行分工安排。

“红绿卡,一个是执行起来还是投入的人员太多,门岗压力大,居民觉得不方便。然后成本也是,一张五毛,一天千把块。”

经过讨论,大家达成一致。“红绿卡”的防控模式虽然见效快,但终究不够精准,他们决定用每户发放2张“固定卡”的方式代替“红绿临时卡”,来有效管理进出人员。虽然上门发放“固定卡”又加出一波不小的工作量,但杜佳敏还是希望这道门,能够再紧一些。

“虽然我们只有9个人的力量,力量虽然薄弱,但是我们要做好我们小区最好的守门人……”

面对每天超14小时的工作时间,连轴转13天,只能吃泡面、盒饭的日子,这些基层工作者却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时刻充满斗志。

“我们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也是有血有肉,也会害怕。但是这个时候,我们不顶上,冲在第一线,又有谁来保护这个小区,保护居民们呢?抱怨是没有用的,正能量才能带领大家打赢这场仗。” 采访中,被问到这么辛苦有时却还会被居民抱怨,为何还要全力以赴时,单勇这样回答我们。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图,关于疫情之下的基层工作者。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图,疫情之下的基层工作者,就像是三头六臂的超人,守护着一个个社区。

不一样的元宵节

“晚上十点以后,如无特殊情况,请不要出入 小区。最后,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晚上十点,广播里传来温暖的元宵节祝福,小区的门岗里,单勇抱着居民送来的热水袋,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单勇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其实脱下单薄的红马甲,这些超人也不过是城市中最平凡的普通人,是别人的儿子、父亲,别人的女儿、母亲。

“我女儿还4岁,比较小。今天很特别的日子,然后去看看她。” 杜佳敏是宜川三村的居委会主任,是居民们的贴心大姐,也是一个4岁女孩的母亲。

“我来开门。”

“哇小公主你今天真漂亮。”

每天跟无数人近距离接触,大多的居委会干部都选择将孩子暂时送到长辈的家里。然而毕竟是元宵节,妈妈杜佳敏还是想抽空去陪伴女儿,吃上一碗元宵。

虽然女儿撒娇,但为了安全起见,杜佳敏没有拥抱女儿,而是选择坐在了离孩子最远的位置。刚刚好的距离,阻隔了风险,却不阻隔爱。


看到妈妈,女儿格外开心。



“开心,超级开心。”

简单的相聚之后,杜佳敏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战场,因为那里有更多需要她守护的万家灯火。

编后: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社区战“疫”的力度不断加大,措施也日趋完善,拥有了更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宜川三村在“守门”初期的许多措施,有些被废弃(如:红绿卡被固定卡取代),有些做了更加完善的修正(如:每周2次的“临时菜场”变为每2天一次),但超越这些措施本身的,是基层工作者敢于迎难而上的决心,积极主动的主人翁意识和勇于实践的非凡胆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卢梅  耿博阳  朱世一 李怡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