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从路透社、法新社到NHK,这20多家境外媒体,对上海返校复学有新发现……

时讯

上观新闻

2020-05-09 08:25

《许久不见,开学让人们倍感开心》,这是路透社驻沪记者周思恩等人的7日最新报道标题。报道称,“测体温、强制性戴口罩和严格的卫生措施:这更像在医院而不是学校,但在家隔离了3个月后重返课堂的上海学生们仍很高兴。”



日前,从路透社、法新社到NHK,从亚洲新闻台到香港大公文汇,来自英、美、法、西、日等国家和地区的24家境外媒体,派出49名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沪上代表性的基础教育学校。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5月6日,历经2个多月的居家在线学习后,全市约15.2万名初二、高二学生再次相聚校园。这是继4月27日约15万名上海初三、高三学生首批返校开学后,第二批重返中学校园的复学年级。



对于境外媒体记者们,上海返校复学有何新发现?

【开放的中国学校截然不同】

“当世界范围内的学校还在评估新冠疫情对校园的影响时,中国学校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已开始逐步开放了。”法新社驻沪记者麦博文的《在上海高中一窥疫情下开学现状》报道这样说。



在百年名校上海中学,麦博文发现每天早上进入校园学生们的人像和体温,会同时出现在一张巨大的电视屏幕上,地面上的足迹贴图标明了社交距离,所有人都必须戴口罩。外媒记者还发现,每幢教学楼都配置了红外线无感测温系统,进入教学楼的师生接受快速的无感测温。如发现发热师生,有安排专门留观室,可以及时处理。



“重新开学对于在家隔离了3个月的学生们来说很重要,这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上中校长冯志刚对境外媒体记者表示,无论有什么健康上的风险,重返学校的最大好处可能还是精神上的幸福感。



17岁的上中学生张嘉译(音译)告诉路透社记者:“回到学校后,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们很渴望回到学校,可以又见到同学和老师们了。” 尽管学生和教职员工即使在上课期间也必须戴口罩,而且学校食堂的桌子都被隔开了,一桌只能坐两个学生。但张同学告诉周思恩,“她已经习惯了这些措施,这已成为上海公共场所的常态。”面对高中生用英语对答如流,有的记者还在个人社交账号上为此点赞。


【爱心防疫包+健康晴雨表】


在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读卖电视台、共同社、每日新闻、朝日新闻等十余家日本媒体记者进行了集中采访,一些记者十分敬业地双膝跪地,让影像采集设备形成低机位,专门拍摄用于导流分流的地贴。



日媒记者对于任何防控细节都感兴趣。他们发现,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爱心防疫包”,提供相应的防疫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消毒凝胶和酒精棉片。有意思的是,学校还制作了“学生每日健康晴雨表”,要求学生每日上学前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同时做好同住家人的健康关注。



事实上,在复学前全覆盖消毒的基础上,中山学校开学后对教学仪器、讲台、把手、键盘、话筒等设施设备同样进行擦拭消毒。特别是学生放学后,还对每个教室进行深度消毒。疫情期间,所有教室、办公室停止空调使用,坚持开窗通风。



因为防控之需,不少传统课程也改变了方法。比如上中将室外体育教学场地进行重新布局与划分,设置了16片室外运动场。在上体育课时,一个行政班学生分成2至3组,由2到3位体育教师引导到相应的场地进行体锻,学生之间保持超过1米的距离。



【原则:分期分批、错时错峰】


走进教室,境外媒体记者颇为惊讶地发现,中山学校刚刚复学就开设起陶艺课,有从中国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老师传授手工制陶技艺。原来,线下教学开始的一二周,学校计划适当放缓教学进度,一方面抽出时间开设陶艺、书法、阅读等特色课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对线上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促进线上、线下有效衔接,让学生尽快从居家学习转换到校园学习。



上海选择让高年级的学生开学在前,低年级的学生开学在后。荷兰《忠诚报》记者伊娃等人,也希望获知下一步的安排。



当被问及学校6月份的开学计划时,上海中学一位管理人员说:“我们将不得不考虑到时候的疫情情况。对于希望去国外上大学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因为许多国家和地区仍处于封锁状态,航班也大大减少了。”



境外记者们也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为了安全、平稳、有序复学复课,上海制定了比一般单位和场所更高的防控标准,要求各校按照“一校一策”制定返校开学方案。根据分期分批、错时错峰的原则,高中、初中其他年级以及小学四、五年级于5月18日返校开学;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幼儿园的返校开学安排,视疫情防控形势另行确定。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