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视频 | 浦东史诗|与天对话,我是“中心”

侧耳

看看新闻Knews

2019-07-01 21:00

在“东方明珠”放射光芒、“金茂大厦”披着金光闪亮登场、“环球金融中心”以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脱颖而出之后,上海人乃至全国人民——当然还有关注中国每一次进步与发展细节的世界各种目光,都发现在浦东还有一个更加绚丽夺目、美轮美奂的更高地标建筑——上海中心大厦正在悄然“蹿”起……



之所以大家用了“蹿” 来形容这座高达632米的新摩天大厦——“上海中心”,是因为在它“一天一个样”的施工时期,确实宛如一枚巨大而茁壮的春笋,每天都以惊人速度在向天际不停地“蹿”去,一直“蹿”到所有地面上站着的人都要仰而望之……

这,就是“上海中心”。

这,就是浦东大地上崛起的一座融进了上海人所有梦想的大楼。

这,就是全中国人为之梦想了一百多年的企求连接天堂和寻求与天对话的地方……

不知别人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当看着矗立于浦东群楼之中、独傲天际的那座“上海中心”时,是不是会马上联想到此处便是“通天之路”?

呵,真的是这样。那天,我在上海中心总经理顾建平的指引下,登上最高处的125—126层(极高点的127层是十来平方米的“天窗”设备层,一般人不得前去),再向上仰望,心灵顿感无比的空旷,情不自禁地不断颤动……

天!真的是天就在我眼前、我就在天的面前之感。

……



“632米高、近6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相当于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之总和、体重85万吨的大厦,之所以能巍然不动、抗得起十级台风、抵得住十级地震,靠的就是这个……”顾建平指着“大眼睛”下面的一个巨大的平面圆体,说。

我一“激灵”,从“天”上回到了人间现实。


“它叫阻尼器。”顾建平非常专业地告诉我,“科学工程学专家解释使自由振动衰减的各种摩擦和其他阻碍作用,称之为阻尼。而安置在结构系统上的‘特殊’构件可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称为阻尼器。现在接近和超过500米高的建筑都要用上它,等于是大厦的‘定海神针’。”



明白了。于是,我庄严地向这庞然大物投去敬佩的目光和情感,因为正是它的作用才使我们稳稳地站在600多米高的地方潇洒地“论天说地”。

“这一装置和技术是我们上海人自己研制出来的,是上海材料所的科学家们的创新科研成果,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运用电磁机理制成的阻尼器。”顾建平骄傲地介绍。

“它不是大磁铁?”我问。

“不是。是通过电流作用实现的与磁铁同样作用的新型阻尼器。而传统的高层建筑阻尼器比如台北的‘101楼’,用的就是660吨的大磁铁块。”顾建平解释。

“像这样的创新技术在这大厦里有多少?”

“不会少于100项吧!”

“了不得啊!”

听顾建平一说,我不由感叹。

“比如这么高的楼,最高处也要用水泥混凝土灌注,而且整个大楼的灌注不能在中间停顿,每一个部位灌注时必须一次完工。那么就得有特殊的灌注技术与设备……”



“有意思,说说你们是怎么在这600多米高的地方灌注钢筋水泥混凝土的?”我渴求长点知识。

“我们的技术人员研制和发明了一个泵,这泵能将我们所需的灌注水泥混凝土直接送到620米的地方,而且确保整个灌注过程中的水泥混凝土的各种指标不走样。外行听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事,其实这门技术相当有难度。我们创造的620米高度的灌注技术,世界独一无二。以前的高空灌注水泥混凝土的技术是602米,在我们这儿被刷新了!”

我被顾建平神采飞扬的介绍所吸引,而且站在“天”上,脑海里一下闪出无数好奇的问题:这么高的大楼顶端,不是钢筋混凝土,也起码是几十吨、几百吨重的东西吧,是靠直升飞机“吊”上来的,还是怎么弄的?

“不可能是直升机,它根本就吊不动几十吨的东西。”顾建平笑着说,就差没嘲讽我幼稚了。他说,大厦的施工建设是自下而上进行的。先建一个直径30米乘30米的正方形“核心筒”,这个筒壁是1.5米厚的特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就像整个大楼的脊梁,500吨自重、加吊重达600吨的塔吊,就是在这“核心筒”上随之上升,一直到最高顶端。而要建这样的截面达近百米宽的大厦,需要几台这样的大吊同时“上升”。但光有吊车是不行的,还得有个施工平台,而且这个施工平台不能像普通建房似的在建筑体外面搭一个脚手架。“那样岂不等于又建了一座摩天大厦?”顾建平说,所以上海中心自主研发了一套钢平台整体液压爬升体系——跳爬式液压整体自升钢平台,这样就实现了在高空施工与在平地如出一辙的完美。



“这得多大的平台呀?”

“800平方米,将近两个篮球场那么大。”顾建平说,“因为它要确保我们的施工人员、安装人员和各种一起跟着建筑往上升的设备、用料能够负载与安全。”

我又好奇地问:“在‘天’上作业,建一层楼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不是采用我们自制的这套爬式液压整体自升钢平台,像我们上海中心这样的剖面建筑体量,大概需要7天,而现在我们快的时候仅用3天就建成一层了。”

“科技创新省了多少时间和金钱啊!”我不由感叹道。

“是的。”顾建平指指天、指指地,说:“可以说,整个大厦,从地底288米的最底端到632米的最高处,连同整座大厦的内外部建筑,皆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的结晶。这些技术与理论, 遍及大厦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来源:何建明长篇报告文学《浦东史诗》 诵读者:朱亚南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编辑:乔亮 )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