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8″
看看直播

视频 | 刘凝读书会•外国文学季 | 米兰·昆德拉

看看直播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7-25 13:26

亲爱的听友大家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米兰·昆德拉。在讲法国文学的时候,想到米兰·昆德拉,好像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情。虽然米兰·昆德拉出生在捷克。但他最终定居在法国,成为了法国公民,他很多的作品,首先是被翻译成法文,后来,他也用法文进行写作。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米兰·昆德拉吧。他出生于1929年,曾经做过工人、爵士乐手以及文学和电影工作。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捷克大批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遭到了迫害,其中一部分人被迫逃亡。米兰·昆德拉就在其中。去年,米兰·昆德拉去世的消息又引起了大家对他的关注。但是,其中有多少人对米兰·昆德拉是理解的,又有多少人对他是误解的呢?


我比较全面、集中地走近米兰·昆德拉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当时,毕业分配遇到了一点小小的波折。我就停留在教师职工宿舍里。在那个炎热的夏季,无事可做,等待命运的安排。我就读了米兰·昆德拉的《玩笑》、《生命终不能承受之轻》、《生命圆舞曲》等。当时,阅读感受不是特别好。因为,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米兰·昆德拉他不是。我喜欢一些悲情的,理想主义者当中的高贵或者哀伤,但,米兰·昆德拉他不是。他把所有的,我们认为很珍贵的那些东西全部瓦解了。比如说青春啊,革命啊,爱情啊或者是信仰等等。当然,可以说米兰·昆德拉是一个深刻地承受过历史之痛的人,那么一个作家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小说的命运到底是怎样密不可分的呢?如果说,在历史背景中去读米兰·昆德拉,我认为是不够的。因为所有的呈现人物背景或者看作是故事主要脉络的一些历史,只是米兰·昆德拉想要表达他很多观念的一种存在的方式。他想要表达的东西非常的多。那我想从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音乐性和哲学性,试着为大家讲一讲,我理解中的米兰·昆德拉。


在米兰·昆德拉的《玩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这种音乐结构已经存在和铺陈。《玩笑》其实是米兰·昆德拉严肃意义上的第一部小说。所以米兰·昆德拉对它情有独钟。结尾处,雅洛斯拉夫唱了一段歌,我想先为大家读一下歌词,因为这段歌词,当时也打动了我。尤其是歌词中表现出的一种迫切感。他这样唱到:“如果青山展为纸,流水化为墨,星星都来书写;如果辽阔的世界想要拟就,尽管这一切都不会有,我爱情的遗嘱。”“在歌中,忧愁是不浅薄,笑声也不勉强,爱情也不可笑,仇恨也不懦怯;在歌中,人们爱得身心合一;在歌中,人们因幸福而舞蹈,因绝望而栖身于多瑙河的波涛;只有在歌中,爱情才是爱情,痛苦就是痛苦;在歌中,各种价值还没有被蹂躏。”多美好的歌词!再说回米兰·昆德拉文学结构当中的音乐性。在米兰·昆德拉所写的《小说的艺术》中,米兰·昆德拉就承认,自己一直到25岁之前,对音乐的兴趣比文学都要大。他这样写:“那时我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了由四种乐器演奏的乐曲。钢琴、中提琴、单簧管和打击乐器。它似乎预演了我小说的结构,虽然其实那个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自己会写小说。你想想看,这支由四种乐器演奏的乐曲,分成了七个部分。”所以无论是在《玩笑》、还是在《生活在别处》当中我们都会看到,由人物交替叙述所构成的类似乐曲的一种构成。但是,它最终的核心是告诉我们,关于存在的这种探索。视角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甚至生存的境遇也可以发生变化,而小说想要挖掘的,就是一切变化之后,永远都不会发生变化的生存密码。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哲学性。米兰·昆德拉是一个真正迷恋小说艺术的人。但是,他对哲学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迷恋。1984年的一本杂志上,昆德拉就曾经说过,比较起文学,他更喜欢哲学。尤其喜欢读柏拉图、笛卡尔、尼采等等。并且,对人类存在的哲学,更感兴趣。所以,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开篇,就是对尼采“永恒轮回”的一个探讨。如果生命它不是一条直线,有起点,有终点,而是一个圆,会无限的重复不断的重现,那将会如何呢?米兰·昆德拉提出这样的问题:轻是真的美丽吗?我们真的可以在轻当中得到自由吗?所以,我们就会探讨在无可抗拒的软弱当中,支撑起来的沉重的人生。


关于米兰·昆德拉可以讲的东西很多,时间的关系就到这里。这样一个炎热的夏季,你愿意读读米兰·昆德拉吗?愿意读到他的那些绝望、那样的一些奔跑和那样的一些破碎吗?

编辑: 陈茜
责编: 李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