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58″
快看上海

视频 |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5万“红娘”促成40亿

快看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沈姝艳

2024-09-04 22:15

从技术到产业,如何实现“双向奔赴”?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群体,你了解吗?


走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会议室,看看新闻Knews记者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角色——科研“翻译员”。在他的一边,坐着的是高校科研团队,另一边坐着的是企业管理层,这个“翻译员”要做的,就是将科研团队的技术语言和企业层面的市场语言,翻译好、对接好。


这位“翻译员”名叫孙剑峰,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产业服务部总监,也是一名持证高级技术经理人,他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为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对接需求。


孙剑峰告诉记者,“术业有专攻。老师比较懂技术,但对市场可能不太了解。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让老师的技术,能让企业家听得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保持相关的技术研发,保证按照它的合适路径去不断推进,以这样的方式保证技术产业化按时落地,同时让企业可以直接到生产线去完成产品化、工程化的过程,而不是只拿到一纸专利。”


这次孙剑峰对接的,是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李庆教授团队的工业烟气CPM(可凝结颗粒物)在线监测项目。年初,李庆团队在东部中心的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的科研成果,孙剑峰和他的团队开始为他们牵线搭桥。


李教授介绍说,可凝结颗粒物在烟囱里是气态,但排放到大气中后会变成固态或液态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为了控制CPM排放,他和团队花了7年多时间研发了“工业烟气CPM在线监测仪”,但这仅仅是实验室的样机。“因为我们实验室没有产品加工的能力,需要企业的支持。在东部中心的对接下,我们与一家环保企业合作,将实验室样机开发成了产品化样机,相当于把科学上的突破和产业需求连接了起来”,李教授说。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间往往要经历漫长复杂的对接、试错和迭代过程,要缩短这个过程,就需要有大量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科技红娘”。在Innomatch平台上,有近2.5万名像孙剑峰这样的科技“红娘”。不过,与孙剑峰不同的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有各自的职业,有的来自医疗领域,有的从事法律工作,独有的专业背景和人脉资源,让他们深谙供需两端的需求,能为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作为上海面向全球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科技要素资源集聚的平台,Innomatch 365天、7 x 24 小时不间断有效匹配供需对接,让技术供需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指着大屏告诉记者,“目前平台上发布的需求数量,平均保持在4800至5000个左右,企业愿意投入154亿多寻求对接,相对应的,投递过来的对接方案有2381个。目前,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开始使用这个平台,今年我们还实现了和新加坡知识产权公司的数据打通。有很多的国外机构或企业,想通过这个平台,走进中国,来到上海。”


2023 年,InnoMatch 平台促成意向合作金额超40 亿元,实现供需对接率超60%。


在上海,不仅有对接人才、技术、资本需求的线上平台,还有直接面对面交流的线下展会。2024浦江创新论坛,两场展示对接会将闪亮登场。这个周末在上海,我们不见不散!

编辑: 沈姝艳
视频编辑: 沈姝艳
美术编辑: 倪璇
摄像: 沈俊
责编: 严玮骊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