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56″

视频 | 逐梦新征程|高海莺:绿色低碳“先行者”

ICS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蔡迪新 摄像 李晞 李连达 

2023-01-25 08:00

自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已经过去了近一年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了2.04亿吨的交易量。市场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像高海莺这样的碳排放专家的努力,他们监测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排放数据,并为参与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高海莺于2005年开始在该领域工作。当时,中国已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这意味着中国的减排项目可以申请加入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也意味着这些项目可以获得经认证的减排信用额,这些信用额度可以在全球碳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对于像她这样的专家来说,这也意味着将面临很多艰苦的工作。

 


作为上海乾于丰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裁,高海莺回忆称,她负责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四川的一个水电项目。首先是到现场去做调研,随后从项目的设计文件开始,到项目审定、递交国家层面审批、完成项目审定报告,再递交联合国申请、最终获得联合国签发,大概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这些能用于交易的信用额度可被参加《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用于实现其部分减排目标,有时仅一吨排放量的减排信用额就能以超过10欧元的价格出售。 财政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公司和项目申请CDM,并减少排放。高海莺说,当时活跃的市场让她对自己的事业更有信心,也让她有了成就感,因为它支持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全球经济危机于2008年开始,《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承诺期又于2012年到期时,挑战出现了。

 

高海莺说,在此之前,CDM项目签发的减排量(CER)的价格一吨最高可达十几欧;但到了2013年,价格开始急剧下降,最低的时候每吨只有零点几欧。这一情况对CDM项目的开发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行业内不少人陆续转行,而高海莺选择坚守阵地。她表示,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当时国内的市场兴起了。

 


自2013起,中国开始试行自己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更多的碳抵消计划也自此启动。2020年,中国承诺到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截至2021年3月,全国碳交易试点市场交易量已达4.04亿吨。同年,中国的全国碳市场也正式启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全国碳市场运营中心常务副主任臧奥乾介绍,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价格稳中有升,企业减排以及低碳转型的作用已初步显现。下一步,将扎实做好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完善钢铁、石化、化工、造纸、民航等行业的配额分配方案。

 

这些计划也为该行业带来了新鲜血液。

 

2014年加入上海乾于丰低碳科技的金晨曦表示,最初他认为低碳发展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入行以后,愈发深入理解了低碳行业其实是涉及到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的一个非常宏大的行业。

 


同样在上海乾于丰低碳科技工作的潘馨天,是在几个月前才刚加入这个行业。他说,在全国碳市场只纳入电力企业的当今,它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他认为,随着有色造纸等行业相继进入,它的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

 

这不仅仅是关于碳交易。长期的碳中和目标也在重塑许多还没有参与交易的公司。许多公司已经开始在生产和运营中考虑碳排放,这也需要像高海莺这样的专家的更多支持。

 

比如,肯德环境科技工程(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汪勇達就说,为实现“双碳”目标提出的要求,是一个大环境。这也是他所在的冷链行业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包括新的制冷剂,也就是绿色环保制冷剂的使用,以及节能减排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一些新技术研发的方向,比如数字化和跨界的综合应用。

 

高海莺表示,现在许多企业以及个人的减排意识都在增强,但毕竟推进“双碳”目标的工作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大家对此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今后,她将继续作为一名低碳事业从业者,与同行一起努力,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低碳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她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有志之士,能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

 


随着更多为达成碳中和目标而设立的法规的出现,高海莺说,企业对碳排放管理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除了进行所有检查和咨询外,她和她的同事也一直在帮助这些企业培训自有的专业人员去掌握这些技能。这也是她努力的一部分,以达成她的梦想——让中国更绿色,更环保。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蔡迪新  摄像:李晞 李连达  编辑:高卓群 吴旭童  实习编辑:汤瑷玮)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