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视频 | 突然松口呼吁互降关税 美对华贸易政策开始变轨?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2021-11-02 21:06

眼下,美国通胀率高企、物价飞涨,经济运行正遭遇空前严重的冲击。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给出了一个答案:降关税。


据彭博社、路透社等外媒报道,当地时间11月1日,耶伦表示,中美之间最终可能会考虑以“互惠的方式”降低部分关税。


降低对华关税成美国通胀危机“解药”?


按照惯例,每年一进入11月,欧美会迎来物美价廉的“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等购物节,是民众为“感恩节”和“圣诞节”囤货的好机会。


但现实情况却是,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不少零售店货架却空空如也。数月来,美国国内供应链中断、商品缺货、物价高企及通胀等问题持续加剧,美国消费者或面临史上最贵“双节”。



美国劳工部和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4%,高于前值和预期的0.3%,核心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年增3.6%,增幅和上月相同,继续站在30年来的高点上。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认为,美国通货膨胀率面临显著攀升的持续风险,可能使通胀率长期高企。


耶伦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关税往往会推高国内物价,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成本,比如铝和钢等原材料,这意味着降低关税将产生“抑制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效果。


在被问及“调整对中国征收关税,是否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时,耶伦的回答是:“总体上是这样的,我们的贸易代表已表示,将考虑进一步降低关税。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履行承诺,但以互惠的方式稳定并最终降低一些关税,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路透社报道截图


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看来,耶伦的“松口”充满了无奈。事实上,美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其进口商品总额的20%左右。然而,美方不按市场规律出牌,仍出于政治目的对中国部分商品征收不公平关税,成为通胀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


穆迪公司的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巨额关税中,有超90%其实是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在负担,让他们不堪重负。


然而,在感受到紧迫性的同时,耶伦还是就与中国以“互惠方式”降低关税设置了条件,那就是“中方履行在2020年2月生效的贸易协议承诺”,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和服务。



杨希雨认为,这说明美国既急于缓解通胀危机,又想进一步和中方讨价还价。但他同时指出,中方之所以还没“买够”,问题还是出在美方身上。首先,由于供应短缺等种种原因,美国正面临无货可卖的窘境,另一方面,拜登政府仍在延续上一届政府对华的遏制打压战略,在部分行业针对中国搞“断供”,这才是导致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落实进程滞后、中美贸易陷入秩序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


“再挂钩”要打开大门 不能只开“后门”


此前,中方一再敦促拜登政府取消特朗普执政时期对华加征的关税。就在上个月,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先后与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和美财长耶伦进行了视频通话,就美国取消加征关税和制裁进行了交涉。


美国的政府官员日前也确实恢复了“豁免程序”。当地时间10月12日,美方就重新豁免549项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征求公众意见。


此前,戴琪在首次阐述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愿景时也表示,美方无意“激化”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并承认与中国贸易“脱钩”不现实,需思考如何与中国“再挂钩”。



一个月不到,戴琪又再次表态,称目前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犹如“一堆干柴”,随时可能因为一个误解“引发大火”,届时将对两国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将寻求与中国“冷静对话”,缓和对华贸易关系。


杨希雨指出,要想缓和关系,美方不能只是“口惠而实不至”。目前清单上所列的产品,仅为上届政府批准关税排除的2000余项产品中的一小部分,很多豁免到期的产品并未被涉及,此前,拜登也没有对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作出根本性修改,只是为此开了一道“后门”,即允许个别企业单独申请豁免。美国想要给自己的经济运行排除阻力,推动中美贸易回归常态,就应该拿出更多的实际行动。


有人想灭火 有人却在添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戴琪提出“再挂钩”后不久,白宫内部就出现了内讧,最大的反对声音来自拜登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


据美国“政客”新闻网10月29日援引两名知情人士的话透露,作为白宫最激进的“对华鹰派”之一,沙利文希望政府宣布对部分所谓“中国正补贴的行业”征收更高关税。



但戴琪对此明确反对,她希望行动不要这么快,应先给中方留出时间进行贸易谈判。


二人为何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杨希雨表示,这是美国“政治”这只左手在和“市场”这只右手“打架”。沙利文所说的关键行业,包括钢铁、光伏、半导体、电池以及其他科技产品。以钢铁为例,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钢铁产量之和,抓住你的最强项持续打压,显然经过精心算计。


但与此同时,拜登政府正在为其1.9万亿基建计划奔走疾呼,而要完成这一计划,势必需要大量钢铁。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美国已经开始着手准备。10月底,美国商务部宣布,从明年1月1日起,美国将以关税配额制取代在“232条款”下对欧盟输美钢铝产品征收的现有关税,以缓和美欧已持续三年的钢铝关税争端。


美商务部长雷蒙多表示,这次协定将确保所有经欧洲进口到美国的钢材全部都是在欧洲制造,令双方可以面对主要来自中国的全球产量过剩的共同挑战。



然而,在杨希雨看来,美国的如意算盘恐怕打不响。他指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粗钢,这类钢材欧洲已经不再生产,也就是说,中国和欧洲在与美国的钢铁贸易方面具有互不替代性,只拆掉与欧洲之间的关税之墙,中美关税壁垒却仍然高筑的话,恐怕难以满足美国市场对多种钢铁产品的进口需求,庞大的基建计划更是无从谈起,更有可能出现“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状况。


“而对于中方来说,更需要认清美方提出的‘再挂钩’的本质,并非简单地恢复中美贸易常态,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重构产业链的同时,继续将中国排除在高端制造业之外。”杨希雨提醒道。他指出,中方应有全局意识和战略意识,一方面做好自己的事,在“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寻求突破,同时本着和合共生的理念,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努力争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应有地位。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宋懿)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