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为什么是上海Ⅱ⑥|治理“大上海”的基层实践:城市动员力、执行力从何而来?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0-11-03 16:03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中央机关曾长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0年3月,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大幕即将开启之时,邓小平曾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那么,这张“王牌”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探寻上海的“王牌”成长之路。今天播出第六集《治理“大上海”的基层实践》。
第六集:治理“大上海”的基层实践
主持人:从革命战争转入和平建设时期,摆在上海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城市治理。
近代上海,华洋混处、鱼龙混杂。一片五光十色的繁华背后却是黄赌毒泛滥、黑帮横行、流民遍地……据统计,解放初期上海仅仅游民就有15万左右。新生的上海,如何建立起一个健康的社会肌体?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解放以前,上海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公共租界、法租界与中国地方政府三个政权,各行其是,使得城市管理存在很多缝隙与死角。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清理旧的社会基础方面,相当坚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成立的工会、工商联、行业公会等,与妇联、青年团一起,被纳入国家正式管理体系中。
主持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上海的城市治理中,党建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1949年底,全市有党的总支部72个,党支部884个,党员20646人。至1958年底,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增加到14452个,党员231191人。1959年,上海市委根据中央精神,开始大量发展新党员,党的基层组织亦有增加。至1966年上半年,全市基层单位普遍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是全国工人阶级最为集中的地方,因此在上海的党员中,工人阶级占了很大比重。他们有文化、纪律性强、革命觉悟高。以1965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全市党员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党员占了75.46%,工人占了42.18%。党建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也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大特色。
主持人:在城市中,居委会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基层组织。上海的居委会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是上海城市的光荣传统,也是上海城市动员能力、执行能力特别强的原因之一。
这里是宝兴里,位于金陵东路、福建南路、浙江南路、宁海东路之间。解放初期,宝兴里由于毗邻当时全市最大的摊贩市场,五方杂处,良莠难分,“小偷日日有,大偷三六九”。这里又被称为“低头弄堂”——走进弄堂,得先看脚下,不然会踩上一脚污泥或粪便。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居委会作为党在上海里弄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取代了旧时的保甲制。1949年12月10日,上海第一个居民自治组织“宝兴里福利工作委员会”成立。1951年,“宝兴里福利工作委员会”更名为“宝兴里居民委员会”。
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对长期在农村领导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全面执掌政权之初,有两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一是学会管理城市,二是学会管理经济。管理城市有很多方面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组织重构,目标是将党的组织影响力深入到基层群众。从这一点上说,上海宝兴里居委会率先创造了一种新模式,成为把散居在街区、里弄中的居民群众组织起来的试验田。这对我们党顺利地在城市站稳脚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上海这座城市地位关键,情况特殊,城市居民成分极其复杂,宝兴里居委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经验具有创造性,对我们党学会管理城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主持人:居委会培养了一批坚信党的领导、拥护人民政府,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优先,政治觉悟高的基层干部,也为基层社会治理储备了人才。通过治理“大上海”的基层实践,上海的基层稳固、治安良好,在政治动员、社会管理等方面,也有了很强的执行力。
主持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上海在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当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大幕之际,上海这张“王牌”已信心满满,蓄势待发!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