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5″

视频 | “员工痛批强制加班”引热议 破除加班文化不能只靠热搜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3-04-06 14:50

4月4日是清明节假期,当天,一篇题为“中国电科员工怒怼领导强制加班”的聊天记录在网络上传播。聊天截图显示,员工陈某因清明节被要求加班而情绪激动,在工作群内痛批领导,并得到多位同事声援。陈某声称,自己所在的部门几乎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1点甚至凌晨一两点,且公司内部还存在压榨员工、管理低效、裙带关系等问题。



相关话题引发关注之后,迅速发酵。随后传出的聊天记录显示,涉事公司高层紧急召开会议应对此事,被吐槽的两名负责人已在工作群向员工公开道歉。当事人陈某则表示,已自愿办完离职手续。被推上舆论漩涡的中国电科则回应称,经排查,网传微信群聊天记录所涉单位和人员,非集团公司所属成员单位和员工。对于传播、扩散虚假不实信息的行为,集团公司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针对这一事件,成都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作出了回应。成都市人社局工作人员昨天表示,已经关注到此事,正在了解情况。该局下属的劳动保障检察队工作人员 也表示,正在进行调查核实。按照一般工作流程,立案之后回到用人单位实地调查取证,如果确认相关行为属实,则将按劳动法处罚。另外,四川省总工会回应说,已在第一时间启动工作程序,并与成都市总工会深入开展调查核实工作,若确实存在违法行为,将采取措施坚决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时将敦促企业开展集体协商,聆听职工心声。


不过,据澎湃新闻4月6日报道,四川省总工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根据该总工会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网传事件并非发生在今年清明节前夕,而是发生于去年的事;网传的“因加班怼领导员工”不属于中国电科成都所员工,应是在外地某城市的人员。



目前,涉事企业究竟是谁,当事人究竟遭遇何种不公正待遇,后续其合法权益将采取何种保护措施等问题,还有待于相关部门的进一步核实调查。不过,当事人的直言不讳,让不少网友感同身受。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超8亿次,并引发了诸多讨论。网友们纷纷表示,“天下苦加班久矣”,“无休止的加班说的就是自己”,“无论国企民企,加班都普遍存在”。


事实上,粗暴的加班文化给劳动者带来伤害,已不是第一次。去年年初,“腾讯某应届生吐槽高强度加班”的新闻也曾冲上热搜,并引发网友对于996加班文化的广泛质疑。这些事件看似个案,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一段时间以来,默认加班、隐形加班、狼性文化等所谓“加班文化”屡禁不绝,与“加班促进增长论”分不开,日常工作中遇到急难险重任务加班,很多时候几乎成了常态。


殊不知,这种加班文化已经侵犯了劳动者权益,是彻头彻尾的违法行为。根据我国法律法规,除了一些不能间断的特殊行业以外,法定节假日劳动者享有休假权。对于加班,也有明确的规定:除非特定的紧急情况,一般每日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那么,从保护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该如何调整工作安排、考核体系和管理方式,创建良性的企业文化?监察部门又该如何加强监管、让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律师岳雪飞认为,我国相关法律对劳动者的保护比较全面到位,对于加班时间的限制、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休息权休假权等,都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生活中,在部分行业中,这些规定就是很难落到实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首先,公司管理层应当认识到,依法依规是用人单位雇用劳动者工作的底线与前提,应当从工作安排、考核体系和管理方式上,及时去发现、去纠正员工长时间加班等不正常现象,并为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员工工作条件而做出努力。与此同时,劳动监察部门应当对某些加班严重的企业或者是行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察。如果接到员工投诉,也应当及时处理,该处罚就处罚,该补偿就补偿。


岳雪飞表示,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如果企业存在长时间的非法加班现象,员工应该拿起法律武器,积极文虎自身权益。可以向工会和劳动监察部门发起投诉,同时要注意证据的收据,比如,加班通知的文件、短信、微信和电子邮件等,只要能证明加班事实存在,就可以保留下来。


过往案例已经一再证明,“加班即奋斗”是一种畸形的价值观,而要打破林林总总的加班文化,显然不能只靠诸如热搜这样的舆论压力,更不能要求劳动者人人都具备维权的能力。它需要的是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的主动作为,让用人单位不能“任性”、不敢“任性”,致力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提问题的人。如此,才能让劳动者对加班说不时,腰杆更硬、底气更足,才能让加班文化逐渐式微,让职场回归健康。


(看看新闻Knews编辑:金梅 张蕴昆 陈昱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