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罗奇:中国经济的魔力在于始终坚持改革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葛唯尔
2024-03-04 14:40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增长动能不足,保护主义和泛安全化甚嚣尘上,粮食和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发展失衡等全球性挑战增加。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如何承担大国责任,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
在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这一话题引发各方关注。近日,东方卫视/第一财经记者葛唯尔视频专访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就当前形势下的中美关系展开对话。
记者:去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达到126万亿元。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大背景下,您如何评估这些数字?
斯蒂芬·罗奇:我认为,中国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既定目标让人很受鼓舞。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较高的负债、人口压力导致的劳动力减少,还出现了一些通货紧缩的迹象。5.2%的GDP增速反映出中国政府为解决这一系列棘手问题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增长目标的实现令人欣慰,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记者:2024年初,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几个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纷纷提高了对中国经济的总体预测,重申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你对此有何看法?
斯蒂芬·罗奇:数据趋势好的时候,这些预测专家就预期乐观,数据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谨慎预期。他们看到中国经济实现了之前的GDP目标,就上调了预期,认为这样的趋势会继续下去。
我个人比较谨慎一点,我认为实际上今年比去年更难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我们要边走边看。
记者:你提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在耶鲁大学,你教过一门名为“未来中国”的课程,研究中国的经济模式。你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独特性在哪里?这些特点在当今是否可持续?后疫情时代,中国继续强调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这对中国维持稳定经济增长的努力意味着什么?
斯蒂芬·罗奇:对我来说,中国增长模式的特点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坚持改革,包括经济结构的改革、社会结构的改革、政治结构的改革以及治理方面的改革。
这反映出中国政府很有勇气,直面问题,也愿意承担改革带来的阵痛,他们很有战略眼光,知道要把中国经济带向何方。
在两会来临之际,我希望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们坚持大胆改革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至关重要。我在耶鲁教课的这么多年来,一直强调结构性再平衡的必要性,重点是通过改革、促进和巩固社会保障网,特别是医疗保健和退休制度,更好地刺激内部消费。
政府对内需的重视是非常正确的,但要真正拉动内需,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中国家庭由于人口压力、快速老龄化和劳动年龄段人口减少,出于恐惧而继续增加储蓄。这种预防性储蓄反映了大家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任何老龄化社会都需要在医疗保健和退休方面投入巨额资金。
记者:中美之间有很多话题,其中一个热点就是科技。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复苏,中国将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定位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倡导发展新质生产力。您如何解读这一战略?
斯蒂芬·罗奇:长期以来,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就一直在关注本土自主创新。中国政府近期把技术创新提高到战略地位,强调增加研发支出,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更大的支持。表明政府清楚地知道转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性和利害关系,本土创新是关键。
我认为当前全球创新浪潮中最积极的一点是,它是建立在跨境合作之上的。中美两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直在共同努力。但现在,由于两国之间的政治隔阂,这种合作模式正遭受质疑。我认为这可能不仅对中美科技界来说是个挫折,而且对于依赖全球创新来提升生活水平的整个人类社会都是遗憾。
记者:在您看来,新时代有效管理中美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斯蒂芬·罗奇:我认为外交和峰会是有帮助的,但不能依赖它们解决所有问题。我有一个想法——建立一个全年运作的新美中秘书处,地点可以设在瑞士或者新加坡这样的第三方,负责处理各种问题,从经济贸易到全球性问题。这种新方式将有助于增强两国之间的稳定性和建设性关系。
记者:有哪些迫切挑战需要中美两国共同应对?
斯蒂芬·罗奇:气候变化、健康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需要两国合作解决。如果美中两国能就这些问题达成协议,全世界都将受益。
记者:但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一个全面的竞争对手。这种看法可能会给应对挑战的共同努力带来哪些障碍呢?尤其是2024大选选战愈发激烈的时候。
斯蒂芬·罗奇:这触及了中美关系困境的核心,即中美关系应该被视为零和还是正和?美国持续将中国视为威胁,这其中许多描述都是“虚假叙事”。我担心双方都有错误的叙述,中国对美国的许多担忧也被夸大了。因此,我们需要诚实和透明地处理这些虚假的叙事。
在我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专心于我们国内问题的治理,避免把自己造成的问题归咎于他人。
记者:特朗普常常喊口号“让美国再次伟大”, 他征收关税,承诺让更多的就业机会回到美国。但实际上,加征关税后,美国企业转为从低成本国家进口,而不是将生产线转回到美国,您怎么看?
斯蒂芬·罗奇:总体来说,政客们并不真正理解经济和贸易。当国家没有足够的储蓄时,就会有赤字。美国是历史上领先国家中国内储蓄率最低的。由于缺乏储蓄,又想投资和增长,就只能从国外引进盈余储蓄,这导致了巨大的多边贸易赤字。
2023年,美国与106个国家存在贸易逆差。与中国的贸易逆差份额只是流向了美国的其他贸易伙伴,如果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进一步提高关税,不会把就业机会带回国内,也不会让美国再次伟大。只会让捉襟见肘的中产阶级和美国工人承担更高的税收和通货膨胀的痛苦。
记者:最近,“友岸外包”成了全球供应链的流行词。但这种新常态对全球经济、对中美意味着什么?
斯蒂芬·罗奇:友岸外包反映出一个事实,就是政治家们相信全球供应链可能导致产业和就业空心化,还会把供应来源和不是盟友的国家联系起来。友岸外包的流行也有俄乌冲突的影响。
至于友岸外包是否会成为新常态,我希望不是。虽然有时地缘政治原因可能会促使人们调整供应链,但这种做法是有代价的。我们必须诚实、透明地认识到这一点。
记者:信心和预期实际上是投资者谈论最多的两个词,因为对他们来说,刚刚见证了中国40年发展的奇迹,发展是非常惊人的。而当经济进入稳定发展周期后,重建乐观预期的关键是什么?
斯蒂芬·罗奇:中国经济的魔力在于实施改革的勇气和战略眼光。在今天的采访中,我们讨论了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断减少的人口等等。这些问题对任何国家来说都不容易解决。中国政府非常善于认识问题,并采取战略性的、勇敢的行动不断去改革。在展望未来时,中国应当重温改革开放的初心,继续前行。
编辑: | 应鋐 |
责编: | 左禾欢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