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子午观潮】八天亚欧行 看总理外交如何打出“人文牌”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劼 舒克诣煊

2016-11-07 23:16


在拉脱维亚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时,李克强参与拍摄的一张“全家福”成为了媒体关注的话题,因为享受和总理同框待遇的不光是中东欧国家领导人,还有来自这些国家的老中青三代汉学家。


李克强和其中一位汉学家的对话也成为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会见中,著名汉学家、拉脱维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贝德高向李克强赠送了由他编纂的《精选拉汉双语词典》。“这是送给您的一件小礼物。”贝德高说。李克强总理接过礼物后郑重回应道:“双语词典对推动中拉关系发展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语言是文化沟通的桥梁。你这可不是一件小礼物,而是一件很大很大的礼物。谢谢你!”


在随后李克强与本次会晤东道国拉脱维亚总理和明年会晤主办国匈牙利总理共同会见记者时,专门提及这件事儿:“刚才我们一起与各国汉学家见面,我还得到一本拉脱维亚汉学家编写的中拉双语词典。我衷心希望看到,今后能有更多促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语言文字沟通交流的作品问世。”


要知道,总理在里加的时间可是超级宝贵的。在两天时间里,李克强见了所有参加此次16+1领导人会晤的政府首脑。即便如此,他还是抽空会见了前来出席相关汉学活动的中东欧汉学家代表。在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看来,总理的这一举动,恰恰说明中国政府在探索一种合理的方式来帮助释放“中国声音”:我们不仅需要自己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这些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汉学家,因为他们讲的“中国故事”更容易为本国民众所信服。


   
      

而在16+1领导人会晤中,中东欧16国领导人的发言也几乎都提及了人文交流的意愿,并以此作为同中国合作的亮点和增长极。实际上,这样的意愿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今年2月,中国中东欧人文交流年就已经启动,包括近40项活动,涵盖十多个领域。



不少外交人士指出,人文交流是深化国家关系的“基础设施”,是推进民间友好的“民心工程”。四年来,人文交流在“16+1合作”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黑山、马其顿已立法明确中医药地位、捷克正积极推动将中药纳入国民医保范围,这对区域合作和中欧合作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此外,中国还正在推动实现国内非通用语教育教学全覆盖,中东欧国家语言首当其冲。


杨成告诉看看新闻Knews,人文交流和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构成了中国和中东欧合作的三大支柱。尽管经贸合作的成果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量化指标,但促成真正意义上的人心相通,还是要靠人文交流。


      

在访俄期间,李克强也将进一步推进两国人文领域合作,而其成果有望在中俄教育、媒体类的合作协议中得以体现。在“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的中俄关系下,中俄两国互办国家级大型人文交流活动已成为双边关系中的亮点。近年来,中俄两国先后成功举办了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和媒体交流年等国家级大型人文活动。


杨成表示,人文交流,作为大文化外交的一种具体产品,已经悄然成为了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之一。他举例说,去年5月,李克强访问拉美四国的时候,特意带上了包括莫言、铁凝、麦家等在内的中国作家,一起在哥伦比亚参加了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


在杨成眼中,全球目前已经进入文化外交的大时代,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外交牌,比如美国的“第一夫人外交”、中国此前的“乒乓外交”和“熊猫外交”等。不过,中国在人文交流领域还是有巨大潜力可挖。


   
         

杨成认为,虽然经贸合作依旧是李克强此次亚欧行的重点攻关内容,但其行程中不断打出的“人文牌”凸显了中国外交的新支点。他相信,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外交的内容与形式也必将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编辑:姜中钰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