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5″

视频 | 百年画卷丨上海外高桥:农田校舍里的改革奋起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慧莹 师玉诚 顾克军

2021-07-01 09:47

浦东走过的开放之路上有很多节点,外高桥便是一个。1990年,我国第一个保税区在上海浦东的外高桥区域设立;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又在这里揭开了“红盖头”。从保税区到自贸区,一路走来,外高桥见证着上海开放的不断升级。


外高桥3号门附近,有一幢不起眼的矮平房,是原高南乡友好小学的教学楼;外高桥保税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这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这里是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原点,30年前,保税区的建设就在此开启。


1991年6月,年轻小伙陆建平沿着老杨高路走进外高桥,来到这个校舍改建的办公室,从事外资引进。一盏日光台灯、一盒文具,外加一辆自行车,是领到的全部办公用品。



如今,30年过去了。陆建平回忆说,当时的外高桥这一块都是农田,也没有路名,他是骑自行车到现场去看,去熟悉这一片地块,只有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才能对客户介绍清楚,便于招商引资。陆建平说,那时候年轻,有的是闯劲。


旧校舍斜对面的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老旧水泵,也记录了那段披荆斩棘的开发岁月。抚摸斑驳的铁锈,老开发宋敏勤,却觉昨日仍在眼前。初期,市政配套短期内无法到位,保税区和安置动迁农民的富特新村都无法供水,第一批外高桥人在此历时9天9夜的钻探,第一口清泉喷涌而出。


这些敢为人先的人,就这样怀着热情、拼闯苦干,他们也没想到,自己正在创造改革开放史上,一个了不起的奇迹。封关运作后,各方投资热情火爆。78岁的李威伯,曾任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经贸处副处长,他回忆,当时前来咨询的企业络绎不绝。


5个步骤、耗时34到45天;从客户需求出发,当时经贸处的工作人员在无可借鉴的情况下,研究设计出《外高桥保税区投资申请表》,印发给投资企业,来代替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等于让企业从“写作文”变为“做填空题”和“做选择题”,简化流程后,审批时间缩短到7天。  


1992年,经政府批准,我国第一家独资外国贸易公司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选址在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内。


一家家外资贸易公司进来后,又面临一个瓶颈:当时,贸易公司的经营权有所限制,不能直接将货物销售到国内。于是,保税区生产资料第一、第二、第三交易市场应运而生,这些市场能统一为外资开具国内销售的增值税发票,解决了国内循环的问题。同时,当时最好的进口货品都集聚到这里,国内外客商纷至而来,洽谈、交易⋯⋯永不落幕的博览会,在那时就有了雏形。



一步步,从第一个保税区走到第一个自贸区,30年来,以思想解放引领改革,不断砥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外高桥从原点出发,将一片烂泥地建设成“离世界最近的地方”,造就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奇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慧莹 师玉诚 顾克军  编辑:崔信淑 于晓)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