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交大学生科技创新这么牛 秘密在哪里?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云

2017-12-22 10:46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在“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下,强调科技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不断营造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氛围,开展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拓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更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专家工作组在杭州预发布《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在《2012—2016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这一榜单中,上海交大 排名第一。中国高教学会事业发展部主任吴英策介绍说:“学科竞赛评估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引导性,可操作性,分类和成果导向原则,以“可公开获取的客观数据”和教育部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发布的大学生竞赛资助项目和竞赛影响力为主要依据,遴选了19项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竞赛项目。通过多轮专家背对背意见征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模型,模型包括两个方面:竞赛贡献和组织贡献,从“竞赛项目等级”“竞赛项目形式”“竞赛项目历史”和“竞赛项目奖项数量”四个维度对竞赛贡献进行综合评价;从“竞赛秘书处”“竞赛承办单位”“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指导教师”等多方面对组织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在后续的竞赛评估中,还将考虑学科竞赛拓展、延伸的内容,包括高校学科竞赛类教学成果奖、学科竞赛类教学改革论文等。”



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上,上海交通大学以总分510分的历史最高分第五次捧起象征最高荣誉的“挑战杯”,并成为该赛事历史上首个连续四届获得最高荣誉的高校。



“让创新成为凝结在交大学生血液中的一种精神”。挑战杯四连冠和评估排名是对上海交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效的检验。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构建了“前中后端”三层式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了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50个科技创新工作室。改组学生科学技术协会,资助全校共计100余项各类高水平科技竞赛,覆盖学生总计4万人次。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更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端土壤”由院系科创入门项目、学生科技类社团、院校两级学生科创工作室等组成。各院系打造的面向新生的科创入门项目,具有较低的准入门槛,使新生能够更早地接触到科创项目,增加学生科创兴趣。学校拥有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50个科技创新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固定场地、师资、设备、智力的支撑。所有工作室面向全校开放,学生可以进行跨学科的选择。学校还支持“绿色智能运载器俱乐部”、“智能车科技创新协会”、“未来建筑师协会”等60多个学生科技类社团的发展。有兴趣的学生从进入校门伊始,就能够找到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的科创平台。



“中端载体”为钱学森杯、国内外高水平竞赛、创新试验计划以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等。上海交通大学连续多年组织校内学生参与“钱学森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竞赛,钱学杯竞赛有效整合校内各类科技竞赛、PRP、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科技创新平台,现已成为校内集中展示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各类成果的综合性品牌。学校积极组织科创团队参与“挑战杯”、ACM、iGEM、Robocup等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鼓励支持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学生科技作品选拔和培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2014年,通过改组学生科协,将学生科协委员打造成为校园内的“学生院士”。学生科协成为校内学生科创人才的聚集地,定期进行学生学术研究、科普教育,同时将学生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科研,促进其成果向产业方向发展。



“后端输出”是经过“前端”和“中端”的有效“孵化”而产出的成果,比如论文、专利、技术授权产业化等。学校还对成效突出的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室及其指导教师进行表彰和嘉奖,择优推荐参加校长奖、教书育人奖、学生工作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发挥示范作用,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后端的产出和成果刺激前端的土壤,使之更加肥沃,由此形成科技创新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学校“前中后”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系统性地整合了校内外各方资源,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教授实验室、社会企业的科研工作结合,学生不再为比赛而比赛,而是以科技创新项目为目标,长期、持续地为了同一个方向和目标进行研究。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上海交通大学将着力于激励更多大牌教授以此为平台,挖掘、培育学生从事科技创新工作,让“挑战之路”走得更实;不断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与企业、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让“挑战之路”走得更宽;引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从“依托竞赛平台”转向“以项目为目标”,实现“累进创新”,让“挑战之路”走得更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实习编辑:施如顺)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