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新闻透视:科技工匠首次走上科学红毯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李怡
2023-05-21 15:45
5月20日,走上2023年上海科技节科学红毯的不只是科学家们,还首次出现了4位“科技工匠”,他们中有的负责大科学装置的测控,有的从事卫星总装,有的钻研氢原子钟制造,他们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坚守“功成不必在我”的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陆敏表示:“让全社会来关注到我们科技工匠,科技不是只有一条路,除了做科研,科技创新是一个全链条。”
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5000平米的神光Ⅱ激光设施实验平台里,各种仪器单元组件超过1万6千多个,“科技工匠”杨琳在这里爬高钻低,每天都是几万步,席地而坐是家常便饭。“我们要钻、要爬,一天过完了以后,是挺累的,很累,要么就是蹲着,要么就是坐在地上。”杨琳说。
这些大型激光装置系统是我国开展激光聚变研究的核心平台,也是我国唯一开放共享的前沿高能密度物理实验平台,每年年初,全年的实验用户就会迅速订满。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物理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员朱健强介绍说:“我们不仅服务于国内,国际上很多国外科学家也来用平台做实验。”
保证激光设施,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每一位用户,就是杨琳所在的运维团队所要做的。她总是随身携带着一个手包,里面装的可不是化妆品,而是一些小工具,准备着随时响应,上下排查。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物理联合实验室研究员张攀政告诉记者:“有时候,最忙的时候会忙到凌晨3点到4点,螺丝也要自己拧,公式也要自己算。”
实验大厅的装置正在进行新一轮升级,杨琳说,愿意为每一次拧螺丝,拼尽自己的全力。“现在讲国家人国家队、国家责国家事,要有担当和使命感,我们的科技自立自强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杨琳这样说。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学春表示:“大科学设施需要一批专门的技术人才来支撑设施的运行,也是我们能够发现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所以他们的工作非常重要。”
和杨琳一起走上红毯的,还有来自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科技工匠蔡勇。历经五代更迭的主动型氢原子钟背后就有蔡勇和他团队的贡献。蔡勇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他介绍说:“最早的原子钟大概有一个房间这么大,而现在的原子钟就是这么一个小柜子,这是很多代人努力的结果 ,有了非常准的频率源之后,导航精度才能提高才能保证。”
不仅是缩小了设备的体积,蔡勇团队还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得氢钟性能指标跑出了国际水平。高精度的氢原子钟像是VLBI测定轨和导航系统的心脏,对于深空探测来说,导航时间差百万分之一秒,位置可能就要差300米。为了追求极致,团队甚至连工具都靠自己打磨。
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确保了每一台氢原子钟的高性能与高可靠性,为北斗工程、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高精度时间基准。蔡勇坦言:“做这个事情,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成果,所以得静下心来,首先把自己的心稳住了,才能安心做这份事情。”
科技创新,固然有天才科学家的灵光一现,但是更多创新成果的出现,离不开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的协作,他们是现代科学研究背后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仅需要努力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等科技领军人才,也要培养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支撑性人才,建设一支上海建设国际创新中心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记者:李怡 摄像:徐进 孔权 编辑:由由酱)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