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短视频带货培训套路多 消费者如何避坑?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严相莉 游玮 阮丽
2024-10-10 19:25
近些年,总有一些机构以“短视频带货收入丰厚”、“帮助学员在各大平台带货”为诱饵卖培训课。新京报最近就报道称,有授课老师在公开直播课中宣传“无人直播两个月赚11.8万元”,吸引了不少人报名。但消费者在缴纳了几千元学费后,却发现课程质量不佳、合同内容与直播承诺不一致、授课教师和客服失联、退费难等种种问题。
在媒体报道的案例中,某直播间的主播自称是一个视频平台官方合作的老师,课上反复提及图文带货的好处和操作方法,承诺亲自带学员,教一个月不出单全额退款。
河北退休老人李某就购买了价值2960元的“图文带货1对1会员课程”。她表示,是通过一名“小助手”发来的链接进的公开课直播间。不过,在购买课程后却发现,老师并没有亲自一步一步带,而是群播课程;而且所谓的图文带货,就是让学员自己找素材复制粘贴。感到上当的李某联系到客服要求退款却被拒绝,向多方投诉后,最终退还到1000元,只拿回了所付费用的三分之一。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培训内容或许不同,但学员投诉内容大致相似,问题集中在课程质量粗制滥造、合同内容与直播宣传内容不符、承诺收益无法达到、授课教师和客服失联、退费难等方面。
虽然培训短视频带货的课程内容可能有所差别,但背后引诱消费者购买课程的套路却十分相似,而且环环相扣。一般来说,不外乎强调巨额收益,作保底承诺、打“感情牌”、饥饿营销等。
举例说明。有培训主播表示,无人直播可以通过带货、推广游戏和电话卡赚取收益,吸引观众礼物打赏也可以赚到钱。如果学员能够按要求做,保证每天收入1000元以上,2到3个月后每天能赚到1万元。
在直播中,这个主播还提到了一种“影视推广”玩法,也就是上传影视短视频来获得流量收益。收益保底110元一条,最高600元一条,播放量最高的前三名账号,还可获得3到10万元的额外奖励。
各种话术轰炸后,主播还会搞“饥饿营销”,宣称本次课程只开放15个学员名额、15天内赚回学费、30天内学不会全额退款。
然而,记者查看退款条款却发现,乙方接受授课后,如果单方面终止合同,甲方需要核算已上课时数、服务次数、违约金等条件后,才能将剩余学费退还给乙方。这也就意味着,主播课上所作“30天学不会就全额退还学费”的承诺,涉嫌虚假宣传。
虚假直播培训有哪些套路特别需要警惕?作为消费者、尤其是对网络骗局认知不高的老年消费者,应该怎样识别?特约评论员王攀指出,短视频直播培训骗局中没有实物,下单在手机上完成,一般不会引起家人的注意,很少有周围人发现和制止的机会。而高流量直播带货的高收入又的确很突出,当培训机构言之凿凿许诺零基础包教包会,就很容易取信消费者。而且不只是在话术上引导消费者上当受骗,在后续的法律文书中也挖好了重重“陷阱”,设置种种限制条款。这些条款,别说老年人不会细看,就是年轻人也很少想到要详细了解。
律师黄荣楠表示,一些机构承诺所谓的退款,包括高额回报,可能都是用语音或者视频的方式表达。消费者如果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就不会想到要把口头承诺等证据固定下来,最后维权的时候就会遭遇证据缺失的问题。而发生争议后要追溯合同也会遇到困难。因为平台方采用的都是格式合同,条款的约定和口头承诺存在落差,例如合同里并没有“30天内无条件退款”,但直播时主播又的确做出过那样的承诺,并且合同上的签字主体往往也不一致,那么裁判机构执法就有很大难度。好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的立法内容是明确的,处罚依据是清楚的,执法部门也就有法可依。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对于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消费者拥有知悉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如果消费者付费后才看到合同,如果合同与承诺内容不符,可以要求退费。针对主播 涉嫌虚假宣传、消费欺诈、与合同不符的行为,消费者甚至可以要求三倍赔偿,也就是“假一赔三”。
而如果机构拒绝提供服务,消费者应当保留沟通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并向消协、市监部门投诉或举报,如果投诉无法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相关公司,要求返还学费并赔偿损失。
编辑: | 游玮 |
责编: | 严相莉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