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视频 | 上海9点钟:实验室迸发“0到1”的跨越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3-12-18 11:06


从0到1的原始创新在哪里诞生?在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拥有15个研究所,是全国11个中科院分院最大的分院;在上海,在建、在用的基础研究“国之利器”已达15个⋯


这些“大院大所”、“大装置”不仅是探索基础科学奥秘的阵地和武器,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顶尖科研机构、科研人才纷至沓来。这一次的《上海9点钟》,让我们从早间打开一间间实验室,从一间间实验室,看上海从0到1策源动力的生生不息。



在枫林路/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这间实验室,十年时间,科研人员只专注一个研究对象:玉米。对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巫永睿来说,这十年磨一剑,就是把野生玉米的高蛋白基因克隆导入到现在玉米里,蛋白含量提高两个百分点 就是多产出540万吨蛋白,这个意义非比寻常。



玉米高蛋白关键基因的发现将大幅减少大豆的进口需求。十年间,该团队已经种出了10代携带不同高蛋白基因的玉米,田间地头都是科学家的实验室。


基础研究,常常意味探索科学“无人区”,0到1的突破,实验室就是竞技场。



就在去年,中国科学院一批重点实验室重组,其中就包含这个“植物性状形成与塑造重点实验室”。一个农业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在不以农业为主业的上海,看中的正是上海人才、经济等“创新策源”的基因。上海,要做的就是顶层设计,利用上海得天独厚的优势,就能够做出最前沿的理论和共性技术。



无论是依托一粒玉米,还是一束光,都是科学家探究未知的路径。在形似鹦鹉螺的上海光源“梦之线”实验室里,科学家正利用同步辐射光,探测一件单晶样品。这间实验室曾见证了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推进,其中最轰动的就是梦之线助力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找到了有幽灵粒子之称的 外尔费米子。




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教授吕佰晴表示正是因为是前沿的基础研究,国际上有很多的竞争者,实际上国际上至少有4个团队在做外尔费米子,如果没有上海光源这条线站,那是绝对不可能有这个成果的。



梦之线,照亮微观世界,也照亮科学前沿探究的梦想。


在上海光源用户办主任李红红的座位背后,有一张排得满满的、颜色各不相同的表格,这其实是2024年上海光源全年的用户安排,时间精确到半小时。



作为国之重器,上海光源是从事物理、材料、能源、生命与健康等诸多领域研究的利器,2004年开工,2009年开放运行,目前已拥有34条光束线、46个实验站。今年,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完成验收,而由上海光源、硬X射线、软X射线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组成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已在张江初现雏形。



目前,上海在建、在用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5个,与此同时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孵化器陆续破土而出⋯科创策源功能正全方位发力。科技创新它是一个全链条的一个事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的话,从0~1这样的一个大科学的策源能够给进一步的带动后端,更多的院所企业一起来,两条腿走路的话,一起能把我们的策源功能内涵更加的丰富。



(记者:李怡 蒋文越)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