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童 “莫扎特”亲临上海:上演18个版本、超过6种语言的德语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吕心泉
2016-11-01 09:12
作为欧洲最负盛名的音乐剧制作公司,奥地利VBW公司制作的德语音乐剧在欧洲如雷贯耳,甚至比《剧院魅影》《悲惨世界》在欧洲的影响力更大。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自1999年诞生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在创作问世至今的17年间,已经有18个版本、超过6种语言、在7个国家(其中包括奥地利、德国、瑞典、日本、韩国、匈牙利、捷克)上演过。
今年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年末大戏,由奥地利VBW公司制作的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将连演40场,每一版本的上演都能与原版保持高度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统一。此次引进的版本是维也纳驻场版,除了所有布景道具服装来自维也纳之外,演员也均为驻场版的实力阵容。
乌多·凯帕什(Oedo Kuipers)自2015年至今一直在驻场版中饰演“莫扎特”一角。他清亮无杂质又充满爆发力的嗓音,完美诠释了作品中多变的曲风。他在舞台上的奔放与张力,巧妙地把莫扎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外化,并在表演中融入莫扎特性情与命运的变化。音乐剧《莫扎特》正是讲述了一个洛可可时代的摇滚乐巨星——一个拥有最璀璨未来的神童,他挣扎于出众才华与自我毁灭的人生中,并被自己天赋扼杀的音乐传奇。
【视频】音乐剧《莫扎特》片段
生于荷兰的乌多·凯帕什起先在选秀节目《寻找约瑟夫》中初露头角。2009年至2013年,他在著名的蒂尔堡音乐剧院音乐学院接受专业训练。他通过《弗朗西斯——上帝的吟游诗人》中的青年弗朗西斯、《幽灵列车》里的查尔斯・默多克和《冬天的童话》里的水鸟王子进入大众视野。
就在乌多来到上海之前,他刚刚结束了在德国杜伊斯堡5场音乐剧《莫扎特》的演出,获得德国当地主流媒体一致的热评。此次德国杜伊斯堡的演出卡司也与年末上海演出的卡司一致,原版演出启用的演员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是实力派音乐剧演员。
在驻场版中饰演莫扎特的乌多·凯帕什
乌多在当晚演绎的5首曲目中,主题曲《阴影随行》描述了莫扎特被才华束缚,想要挣脱枷锁前行的挣扎心情;作曲中铿锵有力的节奏与词作中莫扎特不断自我怀疑的发问,互相呼应,将全剧推向高潮。《我是天才》爆发出莫扎特对抗权威的反抗精神;创作于2002年日本版《莫扎特》的新增曲目《我即是音乐》则表达了莫扎特坚定的音乐信念。
【视频】乌多在现场演绎《我即是音乐》
乌多还在现场邀请粉丝合唱2015年新版增加的曲目《我俩在一起》,这也是莫扎特与他的妻子康斯坦茨确定彼此感情的恋曲。剧中饰演莫扎特的妻子的安娜·霍夫保尔是德国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明星,安娜以专业音乐剧演员的身份再次回到舞台上,只因为这部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
【视频】乌多在现场邀请粉丝合唱2015年新版增加的曲目《我俩在一起》
乌多·凯帕什在live concert中的演出
音乐剧《莫扎特》试图从世人熟知的音乐家出发,在其短暂一生的灵感、自我、生活、创作中探讨生命意义的本质问题。德国《波恩总汇报》描述《莫扎特》:“从现代角度再现了一位天才的人生,探讨了关于成长的困惑、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以及对无限自由的渴望。”《南德意志报》更不令溢美之词“新颖的题材,视觉的享受。将莫扎特一分为二成音乐奇才与奢靡之人的手法独具魅力。”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的词曲是由《伊丽莎白》的黄金词曲搭档西尔维斯特·里维(Sylvester Levay)和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共同完成。西尔维斯特表示,“《莫扎特》对我和米歇尔来说都是心里特别存在的一部剧。艺术家的一生和我们的生活相近。这是关于一个天才艺术家一生的故事,我们希望向大家展示的是他人生最真实的经历。我自己对莫扎特,对他的音乐,他的生活,他的心理和他的情感做了很多研究。他有时是个天才,有时又近乎疯狂,有时幽默,有时悲伤,有时愤怒,所有这些都体现在他的音乐里。莫扎特拥有巨大的天赋,他是完美的。他头脑中的东西是如此完美,无论孩子还是大人,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人,无论什么社会地位的人,他们都喜欢他的音乐。因为他的音乐不仅听上去舒适美妙,还能唤起各种情绪。”
米歇尔•昆策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更坦言:“我们首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向观众更清晰的展现历史中情感线路的发展。当然这与音乐是息息相关的。在音乐上每一次的大大小小的修改,我们都会仔细斟酌,是否能够凸显出这种情感。我们从各个国家的观众那里获得各式各样的反馈。我们发现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极具情绪化的人物形象。一开始有些许担忧,我们是否把整个人物形象或者说这段历史描述的太情绪化了。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正是这样,使得整个剧作的节奏更加跌宕起伏。这恰恰与莫扎特所经历的种种束缚与磨难,以及为了实现自我所爆发出的那份勇气与天赋是契合的。”
在提及创作动机时,米歇尔•昆策米歇尔·昆策(Michael Kunze)表示:“我希望讲述的是,人们如何变得独立自主,如何不再依附他人,以及最终如何得到自身的自由。”对于剧中“莫扎特的天赋最终带来的更像是灾祸,而非赐福。”西尔维斯特•里维(Sylvester Levay)是这么理解的:“莫扎特可能在意识上有察觉到这种冲突。但更糟糕的是,这种冲突拖累了他的身体。所有人都想从他那里得到些东西。而他是如此慷慨大方。只要他能,只要那外界的看不见的压力拉扯着他,他总是照做。我想,他有想过要把那些事推到一边过,然而这些事仍在他内心盘旋。因此我也深信,这最终导致了他的疾病与死亡。”
在音乐剧《莫扎特》中,洛可可的古典高雅和摇滚的激昂热烈,对应人物身上这两种相互碰撞的风格,在由米歇尔和西尔维斯特的合作创作中得到了完美融合。过去与现在的对立冲突,投射出主人公的多面性。在萨尔茨堡循规蹈矩的生活,让成年莫扎特感到窒息:身为艺术家,地位只比得上为贵族阶层服务的男仆。他向往艺术和个人的自由,渴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梦、喝酒、打牌、追求爱情。神童阿马迪(Amadè),作为莫扎特童年的缩影与天赋的化身,以“瓷娃娃”的形象出现,全场跟随成人莫扎特左右。神童阿马迪(Amadè)无休止地创作着音乐,而只有戏中的莫扎特与台下的观众才能看见他的存在。
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关于莫扎特的一生的各种阐释不断上演,彼此角力,直到一个真实的莫扎特逐渐浮出历史尘埃。作为VBW的经典德奥音乐剧,《莫扎特》还原了“历史性”的要义,更有极强的“色彩感”——通过不同的编曲、曲风,把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大化表达。如音乐剧《伊丽莎白》一般,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渴望,也同样是《莫扎特》的核心主题。而严肃、严谨的奥德艺术体系,把这“我是谁?”“我要去哪儿?”的终极哲学命题用一曲曲或阴郁或昂扬或古典或摇滚的方式表达。也许,在莫扎特诞辰260周年的今天,天才的一生将化为另类的舞台表达,成为对大师的致敬与对经典的再度解读。
(编辑:余寒静)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