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未成年人花钱拆卡“上头” 监管如何跟上?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翟静 游玮
2024-07-29 18:46
进入暑假后,一张三寸大小的卡牌成了不少未成年人的“社交密码”。有的孩子花光零花钱购买各种“稀有卡”“典藏卡”,有的孩子甚至偷家里的钱购买卡牌,不仅耗财,还影响孩子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小小一张卡片,到底有什么魔力?为何让未成年人如此上瘾?
记者了解到,卡游公司在每个盲盒系列产品里,都设计了普通卡位、中卡位和高卡位。卡位越高越稀缺、抽出来的概率也就越小。只有购买之后拆开包装,才能知道自己购买到的究竟是哪几张卡牌。这种方式,很容易让未成年人感觉到所谓“刺激”。
除了线下购买与交换,线上卡牌“以小博大”的方式更加疯狂,社交平台成了一些未成年人抽卡拆卡的狂欢阵地。他们中的一些人组建了所谓的“X圈交流”“出收卡及避雷群”等社交群,在群里买卖自己手中的卡牌。
此外,还有一些未成年人在直播间消费,希望能“花小钱,抽回本,甚至抽到更值钱的卡牌”。但有主播透露,在短视频平台的拆卡直播间里,概率都是设置好了的。这类直播间还会有很多“托”,他们不仅藏在直播间“刷热度”,还会伪装成下单的买家,从而营造直播间很容易“抽中”的假象。
记者还发现,很多消费者会将买到的卡牌拿到卡牌评级机构进行评级,有了所谓的评级,这些卡牌的身价可以翻几倍甚至几十倍。
也就是说,在这场卡牌盲盒的交易游戏中,卡游公司卖卡牌盲盒,评级机构收费鉴卡评级,推高卡牌价格,二手商家回收稀有卡再卖出,每一个环节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只有孩子们沉迷拆卡买卡,无法自拔。
事实上,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中的相关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同时,盲盒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
但以“小马宝莉”为例,其卡牌盲盒的出品方,浙江卡游科技有限公司在实际经营和管理中并没有遵守相关规定。除了线下的卡游门店,在卡游App和小程序上,孩子们自己的未成年人账号也可以随意下单。
互联网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作为卡游的核心产品集换式卡牌,销售收入高达16.75亿元,占卡游公司总收入的85.8%。
据记者调查,一些拆卡尤其是拆动漫卡直播间的主力军是10岁至13岁的未成年人,不少人还会因为拆不到好卡“回不了本”而反复下单。当未成年人在直播间豪购卡牌后,家长要想申请退款却面临种种难题。
产业链条疯狂逐利盯上未成年人,监管手段却跟不上玩法创新,如何破局?律师岳雪飞认为,抽卡拆卡行为应当按照盲盒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同时,未成年自控力薄弱,应由家长、平台、经营者、监管部门等多方形成合力,提高他们对拆卡直播现象的认识。
首先,家长要对未成年人抽卡拆卡行为引起重视。平时了解未成年人的消费行为,同时注意自己的账户不能随意给未成年人单独使用。如果发现孩子有大额异常消费,要及时和对方去协商。如果直播间下单时默认已经成年,没有任何核实措施的话,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对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订立的电子合同,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仅以采取了设置勾选、弹窗等方式为由主张其已经履行提示义务或者说明义务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根据该条款,家长可以主张退款。
其次,直播平台要承担起责任。对违法违规引导未成年人购买的直播间要及时予以处理。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未成年沉迷,来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在解决未成年人消费争议方面,也要提供便利。
第三,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有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保护性措施,对小学校园周围的类似商品及相关销售模式,包括距离和范围、内容等进行具体详细的规范。
岳雪飞还强调,学校、网信办等未成年人保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理性消费、拒绝攀比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和法制观念。
编辑: | 翟静 游玮 |
责编: | 崔信淑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