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4″
东方快评

视频 | 河北邯郸三名涉嫌杀害同学的初中生被刑拘

东方快评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3-16 21:45

河北邯郸三名涉嫌杀害同学的初中生已被刑拘!受害人家属此前收到的立案告知书上,案由写着:故意杀人。


遇害的13岁少年,10日下午失踪,11日遗体在蔬菜大棚内被发现,脸部损伤严重,埋尸地点距离其中一名嫌疑人家只有100米。这起骇人听闻的案件里,施暴者年龄之小、杀人毁尸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而且遇害者生前可能遭遇了长期霸凌。


这一次,“未成年”三个字会不会成为法律的挡箭牌?


曾经“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免罪金牌”。但根据现行法律,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致人死亡,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变化的背后是未成年人犯罪总体上升、低龄占比增加的现实。去年一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有近10万人,不满16周岁的也有约1万。“陕西13岁男生杀害6岁男童”、“湖北12岁男生杀害4岁女童”等案件屡屡出现。


尽管刑法规定,不满18周岁不得适用死刑,但这起案件中,在法律规定的最高限度内追究刑事责任,是对受害者和家属最好的慰藉,也是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最有力的手段。


再回到这起案件本身。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不可推脱。如果被杀害的孩子真的遭受长期霸凌,老师有没有察觉,有没有阻止?校长为什么一开始就对家属解释“是意外”?那3名嫌疑人作为留守儿童,平日里的教育,家长尽责了吗?事发后,嫌疑人家属不仅没有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反而溜之大吉。


法律守住的是底线,想要从根本上制止这类事件的发生,值得反思的还有更多。

编辑: 张铮
责编: 方媛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