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AI造假震灾现场?筑牢真实底线多重屏障
新闻放大镜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彭晓燕 陈昱卉 阮丽
2025-01-09 14:51:03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的地震灾情牵动人心,当地流传出的各种救援画面,更是令人揪心不已。然而,却有一些不真实的内容趁机浑水摸鱼,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误导、吸引流量。某视频平台上一位博主发布的照片显示:一个戴帽子的小孩被压在倒塌的建筑物下,全身铺满尘埃。下方文字标签还和西藏日喀则地震关联。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至少有10个以上的账号转发了这张图片,有账户甚至获得好几万的转发和点赞。
而实际上,这张小男孩的图片是由AI生成的,图中孩子的左手显示为六根手指,是常见的AI图片错乱之处。此外,平台也在相关图片下方给出文字提示:“疑似使用AI生成技术,请谨慎甄别”。虽然平台有提示,但仍有不少网友仍被误导,为图中的孩子难受落泪,甚至在评论区追问图片中的小孩是否获救。这并非个例,在某视频平台上,以“日喀则地震群众被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不少视频博主都发布了AI生成的灾区图片,且都在配文中与日喀则地震关联。
网友利用AI技术生成图片,关联地震灾区现场,这样的行为是否欠妥?如果引发不良影响,该承担哪些责任?律师刘锋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的采访时表示,如果这张图片是在地震前就用AI生成并发布在社交平台,其实并不违法。但是在地震发生后,这张照片被多个帐号转发并误导大家以为这是真实存在的,就有违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所以在这个时间点发布这样的照片非常不妥,脱离了原来创作这张作品的初衷,演变成博眼球、博流量,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刘锋说,虽然发布者在图片的下方给出了提示,但提示的字体有多大?是不是可以让大家很清晰的看到?还有即便是备注为AI生成图片,但发布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博眼球、吸引流量,甚至引发大家恐慌或者误解的,就不能完全免责,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警情、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可处5天以上10天以内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的罚款。
如今,AI技术在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便利。AI去衣、AI换脸,不少不法分子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变成敲诈勒索的工具。今年6月,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员就利用AI技术伪造近7000张淫秽图片进行贩卖,嫌疑人因以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被追究刑事责任。AI生成文字或视频还被用于制造虚假信息。今年4月,上海长宁警方查处了一起利用AI编造女星去世短视频的案件,对造谣者处以行政拘留3天。
以前我们都说“有图有真相”,但随着AI的发展,有图也未必有真相。尤其是在出现重大灾情、重大事件的时候,难以避免有人利用人们的同情等情绪,将AI技术用以编伪消息、造假新闻,以此来获得网民关注和点赞量,进而实现流量变现。那么,我们要如何甄别 AI文章、AI图片、AI视频?去年9月,我国曾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征求意见稿,规定AI生成的图片、视频、虚拟场景等,均应添加显著提示标识;但实际上,部分发布者和平台,为了享受AI工具带来的流量红利,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为治理AI乱象,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从2023年起,施行的多部管理规定明确,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不得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此前,一些发布者将图文内容移花接木、肆意编造网络谣言,引发公众关注、传播。公安机关已经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其实也是在提醒受众,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你看到劲爆图片或震撼视频时,要留心是不是AI生成的,是不是应该采信,都要多个心眼。
此外,对于在不少平台,AI生成图片及相关视频能立刻发出,平台审核是否应进一步加强管理?对于AI生成图片的相关视频立刻能发出,发出约1小时后才出现“疑似AI技术生成”的提示语,在律师刘峰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平台审核存在问题,其审核规则具有滞后性,提示方式也存在不够明显的漏洞。
刘峰还表示,平台在发布内容前应进行必要的审核,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在涉及灾害等敏感话题时,更应加强审核力度。且尽管有文字提示,但仍有网友误解,这也进一步说明,平台的提示方式不够醒目和有效。刘峰说,平台每天有大量的文字、图片在发布,对于平台来说审核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平台适用避风港原则,也就是说平台只要不是恶意为之,或者说当受害者通知平台,平台立即处理,也可以不承担责任,但如果平台对违规行为采取姑息态度,依旧需要承担相关责任。对此,刘峰呼吁,平台应该改进审核机制,提高审核效率,并采用更加直观有效的提示方式,以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编辑: | 阮丽 |
责编: | 彭晓燕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