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佩里:中国在思考未来方面比其他国家更超前
子午观潮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葛唯尔
2023-03-12 00:02
当中美关系产生波澜之际,另一对重要的双边关系中英关系也有烦恼。英国国内存在对华强硬声音,同时美国也在不断影响英国对华政策走向。
2022年,中英刚刚走过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回看这半个世纪,中英关系始终走在中西方关系的前列。英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第一个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投行的国家,也是率先同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西方国家,“破冰精神”似乎一直都蕴含在中英关系的发展当中。
全国两会期间,东方卫视记者专访了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上世纪50年代,以他父亲杰克·佩里为代表的英国工商界人士,就是最早的“破冰者”,打破西方对华贸易坚冰。
作为中英友好的传承者、中英经贸人文交流的促进者,在佩里看来,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从中寻找答案。经济和贸易活动是各国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剂,互联互通越多,世界的稳定前景就越好。
记者:大约70年前您的父亲杰克·佩里为代表的一批有远见的英国人,为中英贸易打开了眼界和大门,为两国友好交往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022年,中国成为英国第二大货物进口贸易伙伴和第五大货物出口贸易伙伴。您如何看待两国经贸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中英两国可以在哪些领域加强经贸往来?
斯蒂芬·佩里:中英有三个领域值得合作。一是健康,二是气候,三是金融。但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合作时间不多,我的建议是,应加强在这些领域进行合作。如果你以气候为例,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都了解到,除非有足够的可再生能源,否则我们无法摆脱化石燃料。这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应该同意共同努力。
记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旨在应对世界面临的多重挑战,您如何评价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
斯蒂芬·佩里:现实是,中国对世界面临的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都走在了世界前面。
中国在“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中所说的是,我们必须学会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相互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根据自己的能力、财富、优势和劣势来解决问题。
这些事情需要通过时间才能让人们意识到。我记得“一带一路”倡议在刚诞生之时,人们试图了解它是怎么一回事。有人问我的看法,我说你可以看到中国人说的是创造新的交通路线、新的能源路线和新的电信路线。但10年的时间,它的内容和意义越来越显而易见。建立基础设施,开辟新的区域,让人们可以定居,建立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连接全球有85%的人生活的欧亚非大陆。
我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本世纪下半叶,我们将在文明、人口分布和资源分配以及解决气候和健康问题方面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我想到时会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
记者:您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词?
斯蒂芬·佩里:中国式现代化,你可以像我一样理解为,这是关于人们在合理的条件下快乐地生活,拥有良好的健康,良好的教育,有安全保障,有漂亮的衣服穿,有车出行。有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了解现代化是为了什么。
中国在思考未来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先进得多。所以你看看中国的四个新的区域,正在建设的大都市。包括大湾区城市以及上海长三角地区,重庆,成都,天津、北京和河北。这些都是世界上从未见过的城市化新概念。他们正在为本世纪下半叶做准备。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通往现代、稳定、安全、幸福社会的道路。用科学的方法,是中国成功的关键。科学方法只适用于真正的、诚实的、为本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服务的领导人。在我看来,他们做得很好。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让我们回到中英关系。在优化疫情应对措施并重新开放后,各大机构纷纷上调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你认为中国的重新开放会给英国经济带来什么好处?你希望两国在哪些领域开展更多的经济活动与合作?
斯蒂芬·佩里:我认为,在过去10年里,世界经济增长的30%来自中国。如果中国恢复增长,那么这对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好处,包括我们英国。我认为中国会以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做一些事情。
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实现了,而且在未来50年里,他们在发展农业经济方面将远远超出世界水平,制造业和服务业也是如此。中国因创新而活跃,中国因变革而活跃。这不是一个无政府的过程。它包含在党内的各种机制与外面的自由市场互动。但中国的转变将会是非凡的。
目前,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在20年内,世界上将可能出现至少10个或12个主要金融中心。英国人和中国人可以在那些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合作。澳门有一个新的金融中心提出要用未来的收益换取投资。以前没有人尝试过如此,但我并不惊讶于中国正在研究准备中。如果中国能成功,它将遍布世界各地。英国需要的是非常认真地向中国学习,它将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再应用到英国的国情中。
我花了20年时间才理解改革开放,我希望能更多更快地理解新时代,但肯定不会在一个月或6个月内,这需要时间。
(看看新闻Knews编辑:马盈盈)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