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北京冬奥出圈 为何说开创全球冰雪运动新时代
环球交叉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章一叶 陈维琴
2022-02-18 16:29
北京冬奥即将落幕,心中有万般不舍。这两周,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冬奥绝对是顶流般的存在。全球观众守在屏幕前,看得津津有味。北京冬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中国通过冬奥,向世界展示了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北京冬奥 更和平更团结
冬奥开幕之前,外界曾传来不和谐的声音,少数国家将奥运政治化,拒绝派官员出席。但这些举动,注定不得人心。最终,有9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有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盛会。他们的到来,证明了对北京冬奥的信心,捍卫了奥林匹克“更团结”的精神。去年7月,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冠疫情,国际奥委会首次修改了奥林匹克格言,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更团结”。的确,我们看到疫情带来的国际冲突和社会撕裂,世界所遭受的巨大创伤。因此,人们更加需要北京冬奥,去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但举办奥运赛事面临着重重考验,2020年,东京奥运因为疫情延期,“取消奥运”的呼声也曾一度走高。
2022年,世界的目光投向北京。在奥密克戎依旧肆虐的当下,我们实施了科学化、精细化的防控举措,打造了一个安全的闭环,让冰雪运动带来的欢乐和激情,丝毫不减。荷兰滑雪运动员克罗尔说:“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有一个国家能举办冬奥,那一定是中国”;美国滑雪运动员肖恩·怀特说: “我要感谢中国,感谢奥林匹克大家庭,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还能举办冬奥会。”冬奥之中,就是运动员们这样简单真诚的表达,深深打动着我们。一句“welcome to China”,让美国选手莫德热泪盈眶;舌尖上的美食,让运动员努力“干饭”,化身“吃播”;还有更多选手在赛场上无论输赢,相互鼓劲。这一切,都证明了人类的悲喜可以相通。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写道:“北京冬奥向全世界传递出铿锵有力的信息: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同时为着最高奖项展开竞争,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北京冬奥 更流行更“出圈”
8年前在索契,习近平主席曾对巴赫说:“在中国,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如果冰雪项目能够在关内推广,预计可以带动两三亿人参与,由此点燃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炬。”
的确,四年前,八年前,你我可能还不太关注冬奥,甚至傻傻分不清“单板”和“双板”,但如今,大家看比赛、搞运动的热情高涨,“冰雪热潮”席卷全国。2020-2021年雪季,全国冰雪旅游人数2.3亿,冰雪旅游收入3900亿元。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高达3.46亿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实现了。能够点燃13亿人的运动热情,这本身就是对奥林匹克的最大贡献。巴赫也说:中国让世界冬季运动进入一个新时代。实不相瞒,这两天,我也凑了一回热闹,去我们浦东的冰场滑冰,真没想到,大晚上的,全场爆满。
北京冬奥不仅是在国内“火”,还在全球“出圈”了。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克萨科斯表示,北京冬奥开赛第四天,已经成为史上收视最高的一届冬奥会。在澳大利亚,北京冬奥开幕式的收视率比上届提升331%。在德国、奥地利、挪威、瑞典等冬奥强国,赛事收视率也出现了成倍的增长。在社交媒体上,冬奥更是顶流话题,“Beijing2022”“Olympics”“BingDwenDwen”等词儿都是已经成为了热搜,网上已有超过20亿人次关注冬奥。
北京冬奥 更科技更绿色
要说北京冬奥为什么能有高收视高关注?或许也是因为我们的“科技范儿”给赛事“增光添彩”。直播更好看了!北京冬奥的每一个项目都使用了3D回放技术,还实现了核心系统全面上云,通过云技术远程制作内容。这些技术提高了转播质量,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比赛也更精彩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的冰面被称为“最快的冰”,运动员们在这儿比赛,更容易出成绩。我们首次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让冰面温度稳定,赛道硬度一致。日本花滑运动员羽生结弦说:“我太喜欢这里的冰面了”。
除了制冰,人造雪也是一大亮点。我们国家的人造雪研究起步比较晚,但雪上项目的场地要求却很高。中国科研团队在短短几年之内攻关成功,造出了合格的“冰状雪”,实现了“用雪自由”。 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鲁西表示:“赛道上的雪况非常完美,没有办法更好了!”
说到雪道,当然要一提“网红”首钢大跳台,有人说这个场地不够“风景如画”,但我们就是自信地采用了“工业风”, 把废弃的厂区利用起来,让其焕发生机。德国《明镜周刊》盛赞首钢大跳台,堪比“工业迪士尼乐园”。
这其实也体现了中国“绿色办奥运”的理念,“低碳绿色”就是冬奥“黑科技”中重要一环。此次冬奥的所有场馆全部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大家知道这些绿色电能从哪里来的吗?河北省张北!我们把张北的风转化为清洁电力,点燃了北京的万家灯火。还有“水立方”摇身变成“冰立方”; 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运用等等,这些都是奥运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北京冬奥 更高更快更强
说起冬奥,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运动员,是他们定义了五环下的“精彩”。冬奥一战,18岁的谷爱凌成为体坛“巨星”。大跳台比赛,她选择了超高难度的偏轴转体1620,勇夺金牌。在自由式坡面障碍赛中,她在第二轮摔倒的情况下顶住压力,逆袭“摘银”。当然,与她同场竞技的年轻选手也当仁不让,瑞士选手玛蒂尔德·格雷莫德摘得“一金一铜”,法国选手苔丝·勒德在第一轮就完成了偏轴转体1620。一鸣惊人的“00后”让人赞叹,而锲而不舍的老将们更值得我们点赞。“速滑奶奶”、德国运动员佩希施泰因年近50,是冬奥史上年龄最大的女选手,她在比赛中排名倒数第一,却笑着冲过终点,说“我的双腿老了,但心还年轻!”三届冬奥冠军、35岁的美国名将肖恩·怀特第五次征战冬奥,却在比赛中失误,无缘奖牌,但这不妨碍他在粉丝心中的“大神”地位。还有拥有超高人气的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一开场就挑战阿克塞尔四周跳,但落地不稳摔倒在地,赛后,他没有像外界猜测的那样宣布退役,而是选择“不退役,继续挑战4A。”
是的,堪称传奇的不只是金牌银牌,而是许许多多熬过艰难训练,忍受伤病折磨的永不放弃的运动员们。他们的存在,就是奥林匹克带给我们的最大精神财富。
冬奥即将闭幕,它不只是16天的精彩比赛,更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非凡的意义。世界看到了一个开放包容、科技进步、充满活力的中国;人们感受到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凝聚起携手共进,“一起向未来”的强大力量。何其有幸,这一切奇迹,就在北京冬奥!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