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新闻透视

视频 | 上海首批陪诊师持证上岗 老人的最大顾虑是……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潘窈窈

2024-04-06 13:03

子女工作忙,老人去医院看病无人陪伴怎么办?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加深,“陪诊”需求正日益显现。目前在上海,能提供陪诊服务的人员有医院志愿者和市场化“陪诊员”两大类,但前者数量有限,后者行业资质又尚未明确。那么,有没有可能培育陪诊员这一新职业?陪诊服务又该怎么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呢?



记者在一些医院门口的商铺随机问询,不少商家都表示,手上有“陪诊”服务的资源。“350元、24小时全包,价格都差不多的。”“陪病人挂号,拿单子找医生看,500一天,300是半天,我上海所有的大医院都能陪诊、挂号的。”


不过当被问及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时,他们的回答都含糊其辞。在线上搜索陪诊,也会跳出不少链接,大多以“家政公司”或个人名义提供服务。



那么老百姓对陪诊是什么态度?随机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选择了陪诊,但都心存顾虑。其中,顾虑“陪诊团队专业能力”的占71.16%;顾虑人身安全或隐私泄漏的占比为57.68%;也有一些人担心陪诊服务态度不好。



目前,能提供陪诊服务的群体有医院志愿者和市场化“陪诊员”两类,前者数量非常有限,后者行业资质尚未明确。在人社部2022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版)》中,“陪诊师”没有被收入其中。



上海市养老协会会长徐启华指出:“陪诊的规范性不够,从业人员也是良莠不齐,陪诊过程当中老人权益受到损害,由谁来帮他们进行监管指导,这些都没有的。”


然而,市场对陪诊服务又确有需求,规范服务标准,明确服务边界,成了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去年底,上海就率先尝试,首批“陪诊师”经过专业培训和考试,统一持证上岗。



李奶奶家住五里桥街道,子女不住一起,慢病缠身的她每个月都去医院“报到”。在街道的推荐下,李奶奶认识了“陪诊师”季阿姨,几次陪诊下来,她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信任。季阿姨向记者介绍她的工作日常:“老人目前是什么情况,评估下她能不能出门,是我们去她家里接,还是到医院门口接她,然后我们平时包里会备一些,保心丸、风油精等一些常用药物。”


季阿姨入职的“知心助医”是上海最早一批开展“陪诊服务”的机构。去年底,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和上海开放大学联合开办了“陪诊师”培训。目前,“知心助医”的多位“陪诊师”都已通过培训考试,拿到了陪诊师证书。“在提供服务的流程上面可能更加规范,一对一的精准化服务更加具象化。”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程志军介绍。



不过,陪护证并非“从业资格证”,业内人士认为,还是要尽快推动陪诊行业资质的认定。比如,是不是可参考“社群健康助理员”,这个职业是2020年被人社部纳入新职业行列的,其工作内容包括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缴费、取药、陪同检查等协助服务。


对此,徐启华认为:“老人有需求在市场有供给的同时,政府应当主动地更好指导和管理,由有关行业和高校来协调,推动整个陪诊师行为的规范化标准化,那它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



另外,陪诊服务监管主体也有待明确,这样可以加快制定准入资质和服务标准。“是否有统一的规范化的官方平台,或者是有一些监管的部门,针对的是新型就业的这一块群体,人们想去从事这个行业的话,也能通过正规化的平台,去找相应有资质或者相应适合的工作。”市人大代表陈超说。


目前,上海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开展的陪诊师培训,属于公益免费性质,仅针对本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护理站等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向全人群开放。但鉴于陪诊服务确实能解决独居老人和行动不便者等特殊群体的就医困难,陪诊员也确实可能成为依市场需求催生的新就业形态,这一行业的资质认定、服务标准、服务规范的建立,也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朱玲敏
摄像: 王毅
责编: 李吟涛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