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高扬改革开放旗帜,而立浦东这样被历史铭记

时讯

上观新闻 作者 王志彦 杜晨薇 舒抒

2020-11-10 09:07

1990年4月18日,早晨,上海浦东。

在烂泥渡路棚户区,人们像往常一样把马桶拎出家门,在弄堂里哗哗地刷洗,路边还弥漫着煤烟的味道。当时很多人不知道,这看似平凡的一天却载入了史册——就在这一天,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如今,烂泥渡路已更名为银城中路。道路周边,楼宇巍峨耸立、霓虹璀璨。休息日,许多老浦东来此观光,从上海中心119楼的观景台往下俯瞰,云霞星辉近在身旁,陆家嘴金融城熠熠生辉。

沧桑巨变三十年。

穿越时空,回溯过往,浦东从一片荒芜“分娩”出一方繁华,为世界瞩目、被历史铭记,离不开四个字——改革开放。

因改革开放而兴,由改革开放变盛。浦东三十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融入血脉的“国家意识”

“请上海的同志思考一下,能采取什么大的动作,在国际上树立我们更加改革开放的旗帜。”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央交给上海的一大命题。

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此时的中国,内部改革要往纵深发展,需要克服许多新的阻力;外部,世界局势大动荡,西方正用怀疑的眼神看待中国发展。中国,亟待找到一个对外开放第二步战略的“胜负手”。

当年上海的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浦东。在此关键时刻,党中央作出了重大决断,打出浦东开发开放这张“王牌”。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开发开放浦东,就带着鲜明的国家印记,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这面旗帜上,倾注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
 
1990年大年初一,上海迎来一场瑞雪。雪后初霁,西郊宾馆的松柏格外苍翠,正在这里过年的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上海市委负责同志关于浦东开发准备工作的汇报后,坚定地说:“这是个好事,早该如此。”至今,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的嘱托依然在黄浦江畔回响。

在浦东开发开放进程中,江泽民同志多次到浦东考察,要求把浦东开发开放搞得更好,“这将充分发挥上海和长江沿岸腹地的经济资源优势和科学技术优势,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胡锦涛同志在浦东考察工作时,也对浦东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继续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努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

对于浦东开发开放,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在上海工作期间,他多次到浦东调研,强调“要继续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更好地为全国改革开放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率先建设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设立科创板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重大任务放在上海、落在浦东,不断为浦东开发开放注入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2018年,总书记在浦东考察时,在科技创新、城市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又对浦东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今年8月,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作出专门部署,强调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

有人做过统计,从1990年起,几乎每隔5年,中央和上海就会给浦东战略性的试验任务——

1990年宣布浦东开发开放,最先成为新区;

1995年启动与国际接轨的先行先试功能性发展战略;

1999年“聚焦张江”,实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

2005年,国家综合配套改革战略实施,浦东成为首个综合改革试验区;

2009年浦东与南汇两区合并,新浦东承担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任;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浦东设立,中国自贸试验改革大幕正式开启;

2019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又一场面向未来的开发开放奏响序章。

不负嘱托。如今,许多改革试验已经走出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浦东创造了55个“全国第一”,其中像土地开发新模式、保税区建设等早已为全国借鉴;上海自贸试验区则有328项制度创新向全国复制推广,“改革苗圃”桃李满园;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则让上海乃至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三十年来,“国家”和“使命”深深印刻在浦东大地上。这种融入血脉并不断被传承的“国家意识”、“使命意识”,是上海这座城市应有的格局,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初心原点。



永不熄灭的“创业精神”

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舒榕斌是浦东开发的元老之一。1990年,我国大陆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紧随浦东开发开放的脚步成立,“舒榕斌们”在兴奋之余,很快意识到一个棘手难题:搞开发的钱从哪儿来?

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与浦东同类型的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基建开发投资约1亿美元。而这样的开发成本,当时的浦东乃至整个上海都无法负荷。1991年6月,一个堪称商学院经典案例的创新做法在外高桥诞生:开发公司与政府签署土地转让,第三方信托公司提供资金,政府开具土地使用许可。这张许可证随后又作为抵押凭证交予信托公司,开发区公司便可完成工商登记,名正言顺地搞开发。

事非经过不知难。而今广为人知的“资金空转、土地实转”,当初并非毫无风险。但面对开发初期的资金困难,浦东的开发者们付诸了勇气。

一点星火就能燎原,一道裂缝就能破冰,因为先行者抓住了时代脉搏,人心所向。浦东开发开集中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精神气质,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担当与作为,那就是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勇于在“无人区”内探索,这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精神支点。

有勇还要有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环境风云诡谲,当建设自贸区的使命落在浦东时,改革不再只是敢闯敢拼、吃苦耐劳解决得了的。新时期的改革,再一次考验浦东新一代开发者的巧劲与智慧。



2015年11月的一天下午,上海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足球名将徐根宝在这里注册了一家投资公司。从工商营业执照到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法人一证通数字证书,已经70岁的“根宝教练”只跑了一次“单一窗口”,就办完了近10项证照,半个月内完成了一次海外收购。

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层次的开放,点燃了市场的热情。自贸区设立2年后的新开办企业数,比浦东开发开放前23年的新办企业数总和还要翻上一倍。企业办事员到了浦东企业服务中心,像看全科医生那样“每个窗口都能坐”,办多少件事都不用挪凳子,受理人员更是只说“YES”不说“NO”。

今天,挑灯夜战的创业之光,在浦东非但没有熄灭,而且还将前路照耀得更加光明。去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支持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文件,不久之后,浦东区委、区政府就在企业服务中心开了近7个小时的专题会,和15个相关单位的负责人一项项商议相关细节。因为要讨论的问题实在很多,与会人士的晚餐只能匆匆应付一下:每人分到了三个小面包。

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30年前。弘扬敢闯敢试的那股精气神,显得尤为可贵。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唯此,才能无愧这一响彻世界的名字:上海浦东。



矢志不渝的“人民理念”

1985年夏,住在老西门里弄的何学贵打包好了行李,准备举家搬到浦东去。人还没出弄堂口,嘲弄声迎面而来:这户人家戆特了。要知道,“戆人”何学贵明明是用浦西12平米亭子间换了浦东一室一厅的新房!

奇迹的起笔处常常是“满眼心酸”。

开放之初的浦东,在大多数人心中,还是“乡下”。1996年1月4日下午,浦东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来到棚户区集中的张家浜地区,抬眼望见了“东垃圾塘”的门牌号,便问:“怎么会取这个路名?”街道干部回答:“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荒无人烟,只是堆放垃圾,后来一些外来人员无处安身,就在垃圾堆上搭建了棚房。”领导听后很不是滋味,就叫摄影师把“垃圾塘”的路牌拍下来,以此存证。

20多年后的今天,张家浜已经成为上海最大的楔形绿地之一,这里环境优美,植被葱郁,荷塘里鱼翔浅底,悠然自得。上个月,全球最大的电竞赛事——S10英雄联盟总决赛还在这里举行。

张家浜和烂泥渡路都是浦东开发开放30年的历史见证,每每想到这些,总让人心生感慨又热血沸腾。因为发生在人身上的变化,最能直接体现改革开放的成果,最能说明中国全力以赴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到底依靠谁,到底为了谁。

浦东开发的第一个5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达到250亿元,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内环线等十大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动迁人口。当时,一个“开火车”的观点被浦东领导一再提及:“火车是要一起前进的,不能扔下几节不管不顾。浦东的开发不只是经济开发,更是社会开发,不只是把农田变为钢筋水泥城市,更要促进社会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于是,浦东认真思考“社会”的意义,率先提出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的观点。

浦东开发之初,建设强度之大,居民几乎每天都能听见打桩声。为了尽可能实现城乡平衡,各开发区得到指令,要带动周边乡镇发展,占了谁的地,就要对谁有一定的扶持,优先培训和使用当地的人,给他们投资、技术,或者帮他们引进外资。当年联合国开发署的一个考察组来到上海,很快就决定与浦东合作。给出的理由是:上海开发浦东是为了社会全面发展,这种做法非常正确。

三十年来,人们欣喜地看到,浦东开发开放大到造一片园区、一栋高楼,小到建一个体育馆、一座学校,都围绕城市发展和人民需要。有一次,时任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总经理的朱晓明跑到全国108所高校校长会议上碰机会,被门口工作人员一把拦住,“你开发区的人来参加教育会议做什么?”朱晓明事后回忆,当时很多教育、医疗资源都是这样借机“抢”出来的。

今天,浦东仍然坚持“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财政社会民生投入连续多年快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覆盖全区、城乡一体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和“15分钟服务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事、办成事。

歌德曾说,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正因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始终贯穿上海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改革红利能更多惠及百姓,人民群众能有更多获得感,改革才更有生命力,这是浦东开发开放的动力源泉。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