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河北科大出调查结果:韩春雨团队不存在主观造假

时讯

科技日报

2018-09-01 07:38

持续两年多的韩春雨论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记者31日晚从河北科技大学官方网站获悉,该校在其网站刊发了《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以下简称《调查和处理结果》)《调查和处理结果》称,该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调查和处理结果》还称, 2016年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NgAgo-gDNA为导向的基因编辑技术》论文。2017年8月3日,韩春雨团队主动撤回该论文。学校对此事件高度重视,按照学术、行政两条线进行了全面核查。


该论文发表后,韩春雨的个人住房、职称、工资待遇等均未发生变化。在调查过程中,韩春雨主动要求退回基于撤稿论文所获得的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荣誉称号、社会任职等。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已取消了韩春雨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终止了韩春雨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并收回了科研经费,收回了韩春雨团队所获校科研绩效奖励。个别社会任职正在按法定程序办理。


《调查和处理结果》最后表示,调查期间,韩春雨及其团队积极配合,对同行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表示感谢,对论文发表所造成的误导表示了歉意。河北科技大学秉持“兴业尽责”校训,支持和鼓励广大师生探索科学未知、服务社会民生。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韩春雨论文撤稿事件始末


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历时两年多,“韩春雨论文事件”尘埃落定。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方网站刊发《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结果称,该校学术委员会成立调查组,本着“依法依规、严谨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核查了该论文涉及的全部原始实验资料,并委托第三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复验证实验,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从籍籍无名到因一篇论文一战成名,再到面对随之而来的种种质疑时的坚称“有人复制出来了”“自己已复制”,再到后来的撤稿,直至今天的声明,这一戏剧性事件终落幕。


声名鹊起


时间回拨到2016年5月2日。43岁的韩春雨一夜爆红。


当天,《自然·生物技术》在线发表了一项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称,该技术有与 “基因魔剪”CRISPR比肩的高效率,能对特定基因进行敲除、插入等改造,被部分媒体称为“诺奖级”发现。


这篇论文成为其通讯作者韩春雨学术生涯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在河北石家庄土生土长的韩春雨本科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完成硕士学业,2003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读完博士之后,回到石家庄的河北医科大学短暂任教。 2006年,韩春雨转至河北科技大学工作。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的10年间,他作为通讯作者只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   


直到5月2日这篇论文的出现。这篇在国际顶级期刊亮相的论文为韩春雨带来了荣誉和拨款。他的头衔多了起来:河北省科协副主席、河北省最美教师,他还是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于2017年1月落选)”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于2016年12月落选)”的候选人。


此外,项目估算总额达2.24亿元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河北省发改委的批准,预算额达1958万元的进口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也已招标完毕。 


与此同时,韩春雨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没有海外留学背景却取得一流成果,在“小作坊”式的简陋条件下取得超越顶尖实验室的科学发现……韩春雨成为“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典范。


“如果说此前的技术是一个菜市场,我们就是发现了另一个菜市场,丰富了人们的选择,而这个菜市场究竟好不好有待全世界的科学家去验证,当然我也会进一步探究。”据媒体报道,彼时,对于这一新技术将会替代原有技术而成为最实用技术的说法,韩春雨团队“比较谨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