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视频 | 一家亲·两岸情④——回眸四十年 台青融陆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2018-12-19 18:49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间,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两岸同胞砥砺前行、同舟共济,祖国大陆的发展离不开台胞和台企。而在这四十年中,两岸的交流也不断密切,彼此的了解也逐渐加深。两岸民众血脉相连,一条海峡再深邃再宽阔,也无法阻隔这份情感的牵绊。看看新闻Knews推出《一家亲·两岸情》系列报道,在海峡两岸拜访了两岸四十年的亲历者,透过四张不同的台湾面孔和他们的时代故事,一起回望两岸走过的不平凡的四十年。


进入新的十年,两岸的青年世代,开始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在台湾,这群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成长环境较为优渥。与父辈们相比,他们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加宽广的视野,但也常被认为缺乏了吃苦打拼的精神。“小确幸”、“草莓族”,成了这一代台湾年轻人身上的标签。不过,也有一些台湾青年已经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打破外界的刻板印象。 


在新北市林口的这间机器人教室里,学生们在徐国锋的指导下,一边写程序,一边实际操演机器人。课堂上,徐国锋教得很认真,孩子们听得也很投入。



徐国锋回忆道,“我大概是在2012年的时候,正式开始创业,那时候是以个人小型的工作室开始,然后到各个学校里面去教授,那时候还没有自己的一个教室”。


出生于1986年的徐国锋,和他的同龄人比起来,拥有丰富的工作和创业经历,曾经辗转于建筑工地、出版社等不同领域,尝试过不同的工作内容。最终,他认为机器人教育是个蓝海市场,选择以此作为新的创业方向,放手一搏。



“在未来的日子里面,计算机在我这个世代,已经人手几乎家里都有一部了,我就在思考,下一个世代,是不是写程序这件事情,是以后每个人的必要的技能,甚至是必需的技能”。徐国峰自信地说。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社会认知度不够,都让徐国锋的创业道路困难重重。但因为对创业的执着和坚持,徐国锋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10个人里面有9个人不知道这个产业。然后家长不知道这个产业,在初期资金真的是非常紧张”。徐国峰坦言,“但哪怕我那时候只有1、2个学生,甚至10个学生,我都会觉得为了这10个学生,我应该要坚持下去,看可不可以再拼拼看”。


创业一年后,徐国锋在台湾桃园设立起了第一间教室。此后,随着云端技术等的日益普及,徐国锋也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发展机遇。“2014、2015年左右,智能型手机更普及了。云端科技,包括云端牵扯到大数据这件事情,家长已经开始懂了。他们会觉得,未来是科技的一个世代。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刚好搭上了这一波的热潮。”

 


在徐国锋的创业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经营困难,有员工觉得平台不够大,选择了离开。困境之中,有一位在广州从事英文教育20余年的台湾朋友找到徐国峰,问他愿不愿意去广州发展。


徐国锋说,“大陆现在是开放的市场,我去广州的时候,哇!一间才艺中心,幼儿的部分,可以到三四百人。这在台湾是很不可思议的数字。我因为看到这一块的机会,所以我那时候才想要过去试试看!”


徐国峰说,大陆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机遇,他鼓励和他一样有梦想的台湾青年,多到大陆走走看看,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才空间。“在台湾,我遇到贵人可能只有一个;可是在大陆,我可以遇到四五个,六七个贵人。我在台湾的学生人数100人,可是我去大陆,它可能是两三百人起跳,所有的东西都是倍数增长的。所以我觉得,包含的机会也是一样。”


这两年,像徐国锋这样的“热血台青”越来越多,他们怀抱梦想、勇敢追寻,因为确信把握机遇才能创造未来。台湾青年到大陆求学、创业、就业方兴未艾,蔚为风潮。大陆发展空间广阔,两岸文化相通,加上大陆接连出台支持台青发展的政策措施,让他们将“登陆”作为逐梦筑梦的优选。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金普庆、李泓宽台湾报道,编辑:安乐、张慧斌、施蒙纳)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