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视频 | 3000亿美元特朗普竟没放眼中 他在下一盘更大棋?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 记者 秦扬轲

2018-06-18 21:42

这两天,中美贸易争端再度出现转折。


6月15日,白宫突发声明,对1102种产品总额500亿美元商品征收25%关税,最快实施日期为7月6日。六个小时之后,中国也推出了自己的清单——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659项约500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中国外交部当天也发表声明:“如果美方出台包括加征关税在内的贸易制裁措施,双方谈判达成的所有经贸成果将不会生效。”


中美双方都把“子弹上膛”了,贸易战一触即发。尽管此前国人对特朗普出尔反尔的做派早已见怪不怪,但他为何要在此时挥舞关税大棒,他真正的用意又是在哪里?对此,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认为,此次中美贸易争端不是特朗普的一时冲动,将会贯穿在他的整个任期之内。



特朗普猛挥关税大棒“一石数鸟”


在孙立坚看来,贸易战或者说关税战,并不是中美经贸摩擦的全部,只是经济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美国来说,减少贸易赤字,也不是它挑战中国经贸的核心目标。减少赤字,对特朗普,是必要的。但他心里明白,目前宣布的的附加关税,对高达3000亿的中美贸易赤字来说, 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特朗普的核心目标聚焦短期选票效应。这一目的胜过中长期经济利益,而且甚至可以无视过去政治联盟的利益。



当初大选时,“铁锈州”失落的工人投票给特朗普,硬生生地“孵化”出了一只黑天鹅总统。这些白人蓝领厌倦了以往那些政治菁英的理念,自从金融危机之后,十年没有涨过工资的工友们想要更多的实惠而不是口号。于是,胜选后特朗普政策框架核心开始明确细节并着手实施,比如签署税改法案、加快加息节奏、收紧移民政策、对中日欧全面开打贸易战等。


对中国而言,特朗普通过关税和知识产权政策,试图逼迫在华的诸如高通、苹果这样的巨型跨国企业回归美国,填补美国因制造业空心化带来的就业、工资等一系列问题,满足“票仓”民众的需求。


当然,特朗普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长期打算。从长期来看,特朗普火力全开还剑指“中国制造2025”。美方发布对华征税清单后,一位美国政府高官对媒体解释产品的选择时就明确表示,首批818项约340亿美元的产品与“中国制造2025”及其他产业政策密切相关,以期借此改变中国的产业政策。看清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将来中美双方“谈谈打打、打打谈谈”将会成为常态。



中国能花钱“买平安”吗?


在孙立坚看来,多年来中国政府带头推动投资与出口,推高经济增长率,如今中国把重点放在维持平稳增长,转向刺激内需;一旦爆发贸易战,可能打乱中国对经济的布局。但“贸易战不打,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胜利,而要看我们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谈崩了,也不一定是我们的失败”。谈判成功的衡量标准,是我们是否守住核心利益。



日本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日美贸易战也随之爆发。1985年,在美国的强制和主导之下,日本签下了“广场协定”。此后,日元升值导致贸易顺差减少,经济增速和通胀水平双双下行,为应对“日元升值萧条”,日本银行开始不断放松银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过剩资金剧增,为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提供大量的流动性,进而推动了投机热潮的高涨,最终酿成了1991年平成泡沫的破裂,日本从此陷入了“失去的二十年”,再也没有同美国平等对话的权利。


“绝不拿核心利益作交换”,对此中国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正如新华社所说,“如果美方继续恣意任性而为,损害两国人民的长远利益,中方必将继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秦扬轲 编辑:爱华)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