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打造最佳人居环境 让都市风范充分彰显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谢丹青
2021-06-23 21:44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嘱托。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彰显城市软实力的生活体验,上海坚持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宜居、宜业、宜学、宜游,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向往上海、喜欢上海、宣传上海。
百年愚园路,绿树茂密成荫,老建筑鳞次栉比。走在这条坐拥上海最多历史名人的街道上,除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路边见到最多的,就是座椅了。乘凉的老人孩子、刚刚下课的学生,亦或是往来的游客,都能坐下身来,歇歇脚,唠唠嗑。也因此,小小的街区,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座椅,是最早被称作"城市家具"的公共设施。它在城市中往往并不起眼,但却与人们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在这些年的城市微更新中,愚园路融入了艺术体验、时尚商业,也把目光聚焦到了像座椅这样,提升社区舒适度的"城市家具"。
在小区、文化馆、学校门口的区域,设置成片座椅供人们休息。有时候,座椅也会时髦一把。前阵子,由沿线画廊参与设计的一把孟菲斯风格座椅,还成了愚园路上的小小打卡地。而从座椅延展开来,街边的电话亭,垃圾箱,屋外遮挡管道的石板都进行了创意改造,既是功能必备品,也是耐看艺术品,令人眼前一亮。
在上海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光宇看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为街区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休闲休息的地方。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就是要先关注人,所有的改造服务社区,慢慢地才能形成各种高品质的集聚。
扫码聆听,静赏美景。在苏州河静安段,每一把公共座椅上都有一首诗,每一方花草中都有一个小景,每一处历史遗存,都能阅读和触摸。沿着滨河慢行道,春赏花、夏有荫、秋观叶、冬赏姿。
去年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贯通,两岸河滨空间新增了12公顷绿地,面积相当于17个标准足球场。沿河的桥下空间也改造利用了起来,彩绘桥柱、景观绿化、篮球公园、儿童乐园……原本冰冷的交通设施,成为了市民家门口可亲近可参与的公共设施。
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打造品质生活的服务体系,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正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在上海,结合城市更新,一批家门口的高质量教育、医疗、养老、文旅、体育资源,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
乌鲁木齐南路66号花园别墅,邬达克设计,梧桐树下的历史保护建筑。5年前,在此办公的徐汇区体育局整体迁出。去年1月,经过修缮后的老洋房重生亮相,得名"66梧桐院",成为了天平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向所有社区居民敞开大门。小楼里还有养老顾问的一门式办事窗口。康复推拿、辅具讲解、中医坐诊、老年助餐,老年居民的基本需求都能在这里得到满足。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沈晓明认为,历史建筑融入了当今的上海城市文化氛围中,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才能够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目标。
自"上海2035"总体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以来,全市已经有15个街道启动试点,180余个项目的落地。如今,这也成为五个新城建设的重要目标。如何真正成为引领潮流的未来之城、诗意栖居之地,让工作、生活、扎根新城成为人们的优先选项?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看来,新城建设,海纳百川,要打造的是高品质的“家园”,让五湖四海的创客人才有归属感。一条好吃又休闲的创新创业大街,一个高效便捷的15分创客家园,或许和创新人才政策一样,令人心向往之。而这也是城市软实力真正的落脚点。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谢丹青 实习编辑:杨诗劼)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