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

视频 | 苏剧《国鼎魂》:长三角一体化激活的文化情缘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陈瑞

2018-12-02 09:00

第二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圆满落幕,首届长三角文博会正在举办。迈进十二月,长三角多个领域的合作正在全面提速。苏剧现代戏《国鼎魂》恰似一个“麻雀”样本,从中可以窥见合作所激发出的智慧。

《国鼎魂》讲述了苏州著名收藏家潘祖荫后人潘达于与家人保护并捐赠大盂鼎、大克鼎的故事。该剧的演出班底集合了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和苏州市昆剧团、锡剧团的演员;而创作团队更是组建了长三角强强联手的班底,剧本是来自上海的编剧李莉、张裕,舞美设计胡佐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授,导演是浙江省国家一级导演杨小青,灯光设计周正平、服装设计蓝玲、化妆造型胡亚莉也都是来自浙江省。可以说,苏剧《国鼎魂》是长三角一体化在文化领域催生的艺术作品。


杨小青导演执导《国鼎魂》


国鼎魂剧照


“实际上这样一部戏能呈现在舞台上,它就凝聚了长三角地区各地艺术家的团结和心血。我们找编剧也好,找导演也好,组织这样一个团队也好,总是有着共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志向。从这一点来讲,我觉得可能今后,在长三角地区这样的合作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主创之一的上海编剧李莉和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分享了这次联合创作的感受。“《国鼎魂》这次到上海参演国际艺术节,观众反应很不错。可能是因为上海和苏州的文化,有天然的融合度。苏剧其实是滩簧戏的老祖宗,上海的沪剧、宁波的甬剧、无锡的锡剧,都是在它的唱腔、音乐上发展开来的。”

《国鼎魂》是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成立后的一个作品。而该中心的前身正是1951年在上海成立的民峰苏剧团。同样是1951年,《国鼎魂》的主人公潘达于已经从苏州移居上海。时年47岁的潘达于寄出了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随后,她来到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把大克鼎和大盂鼎捐给了筹建中的上海博物馆。因文物价值高,西周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大克鼎和大盂鼎如愿入馆,上海市民得以一睹两件“国家宝藏”的芳容。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国宝巨鼎自此各镇一方。2004年,为了感恩潘达于的捐献,上海博物馆恭贺潘达于百岁寿辰,举办回顾特展,分离近半个世纪的大克鼎和大盂鼎重逢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的第三展厅。


潘达于写给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信


大盂鼎大克鼎重逢


“大克鼎首先一个因为它器型大,第二它纹饰漂亮,第三它里面有一篇长达290个字的长篇铭文。这在青铜器里也是不多见的,而且它铭文的内容是比较重要的。它记录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等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研究西周历史的一个重要出土文献。所以,大克鼎从出土面世以后,就一直是青铜器收藏研究界的一个重要器物。那么它到了我们上海博物馆,那肯定是我们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研究员周亚有感于潘达于与双鼎的重逢,在2004年撰写了文章《再读大克鼎》详细介绍了大克鼎的外观和铭文内容。


大克鼎


大盂鼎


而潘达于捐鼎之后,又在1956年捐赠99件字画,1957年捐赠150件字画。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沈周《西湖名胜册》、弘仁《山水卷》、倪元璐《山水花卉册》等,都来自潘达于的捐赠。周亚跟我们细数了半个世纪以来,从长三角苏、浙、皖地区陆续收入上海博物馆的藏品。“除了潘祖荫的后人,把他们潘家很多的收藏捐赠或者出售给我们上海博物馆以外。像苏州吴大澂的后人也把一些文物,或者捐赠,或者出让给了我们上海博物馆。另外,还有像苏州的过云楼,他们把很多的书画也给了我们上海博物馆。所以,我们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不局限于上海,很多的藏品的来源,比方江苏、浙江、安徽……长三角地区都有。我们青铜器里面有一类,就叫做‘吴越地区青铜器’。所谓‘吴越地区’就是古代的吴国和越国,这就是在江、浙、沪、皖地区。‘吴越地区青铜器’虽然我们不知道它具体的出土地点,但是我们从器型、纹饰、从类型上来分析,它应该就是出土在浙江、江苏、安徽地区的青铜器。文化肯定是有这么一个地域特色的!走进上海博物馆,大家可以从一些有特色的展品上看到长三角先民的文化共性。比方说小臣兹(xi)方卣,这件就是苏州收藏家吴大澂的旧藏的。另外一件是趞曹鼎,它是西周恭王时期的一件器物,也是吴大澂的旧藏。还有,我们展厅里有一对龙耳尊,它们就是从安徽地区过来的,这是我们原来征集组的同事早期在冶炼厂里发现的。”


小臣兹(xi)方卣


小臣xi


从苏剧《国鼎魂》到“吴越地区青铜器”,我们已经看到,在文化领域,有越来越多的故事被挖掘、创作,有越来越多的文化情缘相互牵连、脉络清晰。相似的自然环境、相同的地域文化,常年的浸润,为长三角文化合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文条件。而未来,文化的相互呼应,艺术的共同创作,长三角一体化之于文艺,将是更好的资源、更大的市场、更多的空间。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交流、联动,在此次采访过程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委会主任李莉和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研究员周亚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李莉(苏剧《国鼎魂》编剧,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委会主任,曾任上海越剧院院长,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

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中,传统戏剧不仅可以在创作上密切合作,还可以多走进上海的剧院,融入上海票务市场成熟的环境。

传统戏剧有好的戏,有的好的演艺人才,那么这是走出去的基本条件。当然,我觉得,更多地,应该走到长三角地区比较好的剧院里去,作为一种都市文化融合的演出。这样的演出,他就有售票、推广和销售的系统运作。“上海国际艺术节”办了20年,也是见证上海演出市场成熟的这二三十年。你能从中感受到,上海文化的开放度,还有就是已经培育了比较健康的票务市场和成熟的演出市场。上海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演出营销推广。一些演出演艺公司,包括剧团、剧场,他们都有自己的宣传策划部门。那么他们对于每一个戏,一旦有意向做,他就能从多种渠道推出宣传,宣传以后,就网络售票,你到现场购票也可以,但是大部分现在都是网络购票,上海这一套运作都已经成熟了。

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文化联动能慢慢浸润几代人,发挥更深入的作用。

艺术气质也好,审美情趣也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常年的历史文化熏陶的。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和大背景下,受的共同传统文化影响,我们就慢慢的,在这当中浸润。这种浸润,我觉得不是一种巨变,是一种环境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我们自己本身还不一定非常明确的意识到,但是它会从我们的作品当中,从我们的为人处世当中体现出来。所以说,人文的流动交流,它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通过文化,要比通过其他任何媒介,要来得普遍、深入。

周亚(上海博物馆青铜器研究部研究员,曾任青铜器研究部主任)

馆藏互通越来越频繁,长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馆携手,可以办更多更牛的专题大展。

长三角地区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我们现在是很频繁的。比方说,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它就是长三角地区的一些文人日常生活和艺术世界的展示。这个展览是很成功的。比方说,苏州博物馆最近几年陆续在举办一些收藏家为主题的展览。他们办过了过云楼顾文彬、愙斋吴大澂、攀古楼潘祖荫的展览。因为很多的展品现在收藏在我们这里,所以他们就会问我们借这些展品过去展览。当然,我们也会把展品提供给他们,协助他们办好展览。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瑞 摄像:陈瑞 编辑:范燕菲)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