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开幕在即,华山医院紧急医学救援队在行动
医聊+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10-25 13:57
本期嘉宾:马昕 王惠英
11月5日-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作为距离虹桥机场与国家会展中心最近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虹桥院区每年都是进博会最重要的医疗保障单位。
那么他们是如何备战的?应急能力是如何炼成的?本期大咖说,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华山医院的马昕副院长,华山医院医务处王惠英处长,和我们谈一谈医院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的努力。
全新启用的创伤中心,全力保障进博会
主持人:
马院长,每年进博会能够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今年我们的备战情况进展得怎么样了?
马昕:
每年进博会,华山医院虹桥医院区都是最主要的医疗保障单位,因为国家会展中心距离虹桥院区非常近,只有五六分钟车程,救护车时间会更快,而且旁边又是机场、火车站,同时面向长三角的高速公路交通也非常便捷。
进博会保障期间,我们也会考虑到交通伤的问题。今年7月份,华山医院虹桥院区成立了创伤中心,为进博会保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软硬件基础。创伤中心,依托于华山医院的特色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合作的团队。整个创伤中心的主轴是以急诊重症监护的团队为主,然后结合神经外科、骨科、普外科、手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五官科等创伤学科,形成了一个学科群。尤其是神经外科的颅脑创伤非常有优势,而且救治的力量、经验也非常丰富。
进博会期间,参展人员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心脏、颅脑血管的问题,那么虹桥院区的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可以共同协作完成进博会的保障任务,我们对此也充满信心。
主持人:
刚才您提到了创伤中心,那华山医院是基于怎样的考量创立了这个创伤中心的呢?
马昕:
当初我们设置创伤中心也有很多的考量。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老百姓通过便捷的交通工具会进行更多社会活动,交通工具的发达,必然会带来更多交通伤。现在交通伤亡发生率明显比以前更高,病种在转变,而且经常是多发伤、复合伤。
从全世界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伤会大量涌现,而且往往是多发伤,经常会发生多脏器、多器官的损伤,然后出现骨折、颅脑外伤等情况。这种救治是非常困难的,时间一点不能耽搁,而且一定要多学科共同努力。成立创伤中心的初衷,就是把大家能够拧成一股绳,有整体观,服从一个指令。
首先有急诊科,急诊医生是抢救病人生命最重要的学科。由急诊科医生稳定病人的生命,然后发起会诊,请其他学科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不同部位的损伤进行综合救治。这是一个非常紧密的流程,能够方便病人的整体救治。
我相信创伤中心的成立和运转机制,肯定会在长三角形成一个很好的辐射作用。并且从前期转运的效果来看,我们非常欣喜,创伤中心的成立对虹桥院区的发展插上了一对翅膀。
用高效率的转运交接,保证患者安全
主持人:
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转运案例能跟我们分享?
马昕:
在华山医院总院和虹桥医院区都发生过紧急转运的情况。
2004年上海举办F1的时候,政府要求保障单位、救治的医院必须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快速转移病人能力,于是华山医院建立了上海最早运行的直升机平台,方便F1伤员转运,可以尽快从嘉定到我们医院。
当时我担任F1赛事的医疗副主管,负责直升机转运,从嘉定赛场到华山医院停机坪只需10-15分钟,保证这些赛车手的安全。
后期,这个停机坪承担了很多伤员转运任务。在地面,救护车跑得比较快,但是上海沿海区域有大量的渔民和船队,如果公海上、海面上、海岛上发生紧急情况,救治起来非常麻烦。以前我们的转运速度实在太慢了,出现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病情延误。但是有了直升机,我们就方便很多了,已经多次执行海岛、船上的任务,把伤员吊起来快速转移到医院,做的都非常成功。
后来不仅是直升机,我们也开发了固定翼飞机的转运。很多上海居民在外地旅游或工作期间,出现紧急情况,例如颅脑外伤等,在偏远地区救治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那我们通过医疗直升机、固定翼飞机,就会非常便捷。
出现紧急情况,病人第一时间转送到虹桥机场,我们的救护车车队已经在飞机旁边等候,飞机一停,救护车就会把病人送到虹桥院区或者华山医院总部。我觉得对老百姓来说,这样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救治通道,救助时间也有明显提高。颅脑外伤需要分秒必争,早一分钟到医院,早一分钟进行手术,早一分钟进行治疗,结果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主持人:
也想请问王处长,医院的创伤中心和航空公司是两个不同的机构,那我们在转运的过程当中怎么能够做到有效的衔接?
王惠英: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我们的医疗服务能力一直是辐射全国的。所以全国部分地方的重症患者或者特殊疾病患者,会非常渴求借助上海的医疗力量进行救治。但是对于长距离的转运,尤其是飞机的转运,风险还是比较大的。
那我们怎么样保护好病人呢?最重要的就是交接。飞机与地面的交接,还有机场与救护车之间的交接,救护车与我们医院之间的交接,这些都需要不断演练来保证顺畅。这种演练对于我们保证病人交接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演练能够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
实战演练,是真实救援中最大的底气
主持人:
刚才王处长也提到了华山医院会定期进行演练,可能有的人会说,毕竟这样的转运还是偶发事件,我们定期进行这样的演练,有必要吗?
马昕:
非常有必要。原来可能是偶发事件,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病人、医院,需要这种医疗转运,那对我们就提出了一个要求,很多工作要未雨绸缪。为了应对这种大型的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因为这种演练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必要,比如医院救护车和固定翼飞机、直升机,还有当地医院之间的衔接,需要不断去磨合。
在我们做F1医疗保障的时候,赛道上抢救一个车手是分秒必争的。救治过程中,从飞机上转移到救护上,伤员体位的变化对病人来说是最不安全的,怎么把病人合理、快速地转移下来,我们演练过程中发现与空乘的沟通很重要。例如:如何把病人如何放下来,如何放到我们担架上,如何能在飞机狭小通道转移出来的同时还不影响其他乘客等等。大家互相了解,让流程能更加合理、便捷,争分夺秒创造一个救助的机会。
华山医院有居安思危的文化,各种演练我们医院没停过。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要有底线意识、底线思考,未雨绸缪,时刻准备着。
就像这次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我们医院每年都会搞大型的传染病的演练。2019年,我记得我举着牌子,上面写着“传染病演练”,因为很多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出现在急诊,会造成急诊的恐慌,那我举牌子的目的,就是告诉老百姓,我们在演练,每年都在做。
大家熟悉的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每年都非常支持我们的演练活动,并且一起参与。因为这些演练,让我们在新冠肺炎来临的时候,整个医院从上到下不慌张,大家按照以前演练流程走,从感染科到急诊、放射科、检验科,都有条不紊地去进行这项工作。
去年疫情期间,我们医院一大半的医生都在武汉,一部分在公共卫生中心,留在华山医院的不多,但是也能把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发挥到个人能力的最大化,这跟我们前期的演练、流程不断的梳理还是密切相关的。
时间就是生命,团结和才能战胜传染病
主持人:
您提到了未雨绸缪的概念,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在反复的磨合,为的就是给病人抢出哪怕那么几分钟、几秒钟,挽救生命。我们也想问一下王处长,除了颅脑外伤的演练之外,还有哪些突发情况是我们在演练当中能够进行的项目?
王惠英:
时间就是生命,其实这句话适合于所有需要紧急处置的急诊病人。比如说卒中、胸痛病人,还有很多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都有抢救的黄金时间,快速的交接转运是非常重要的,演练对于流程改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华山医院是传染病国家医学中心,所以对于传染病我们非常敏感,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特别重视不明原因发热、咳嗽的旅客转运。我们从演练当中去发现问题,才能在真正的实践当中做到细致、周到、严密的防护,保护了患者,也保护了其他的乘客。
刚刚马院长说到我们对全球突发传染病的演练一直非常重视,为了迎接进博会,连续几年都在做这样的演练。因为进博会是一个开放的舞台,全球很多国家都会带着他们的商品来参展,这样国际化的交流也有可能会把病毒或传染性的细菌进行全球的交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预案,演练好流程,那么才能在真正发生的时候临危不乱、从容应对,这样才能够让我们全体拧成一股绳来战胜传染病。
主持人:
通过您的讲述,我发现华山医院的医生不仅是恪守着红十字的精神,而且一直是有居安思危的思想,恪守着安全底线。那我们的演练是真实模拟现实情况的演练,还是走个流程?
王惠英:
我们的演练完全是实景实战的演练,只有真实场景的演练,才能够检验我们预案的可靠性。在上个月的演练中,医院启用了12辆救护车,一架飞机,还有五十余人进行了三种场景的演练:颅脑外伤的重症患者,胸痛的急性患者,和传染病的旅客。正式场景的演练,保证了预案的科学性、流程的顺畅性。我们一直强调,演是为了练,练是为了战,只有通过了转运预案、快捷顺畅的演练流程,才能在真实情况中保证重急危重症患者转移的安全。
主持人:
如果我们按照预案走完整的流程,说明华山医院的实力是比较雄厚的。那么顺利走完整个流程,对华山医院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马昕:
检验了队伍,检验了救治流程,让我们更加有信心,能够承接区域乃至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这次进博会召开在即,前期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储备以及演练,我相信我们能为进博会的顺利召开,贡献力量。
时刻准备着,到国家最需要你去的地方
主持人:
马院长,在整个的演练的过程当中,对我们队员来说有什么收获呢?
马昕:
队员通过演练感触是非常多的。我们的医生比较习惯于在医院里救治病人,在医院外演练第一是开了眼界,第二是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另外就是让他们知道如何跟合作单位配合。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家组建了4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华山医院很荣幸是第一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进行了很多的演练。
我们对一代又一代的华山人进行培养,当年轻的医护人员进入工作岗位,我们都会对他们进行华山医院文化的灌输和培养。华山医院文化是什么?那就是红十字文化。因为我们医院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总医院,所以要时刻准备着,可能在两小时之内就安排你到国家需要你的地方。你可能不能回家,可能只能在医院里,所有装备都已经准备好了,包括新型装备、个人装备。对医生来说,离开华山医院到外面去感受救治流程,对他们的职业生涯非常有益,以及未来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这种救援非常有必要。
前不久,我们和肺科医院合作举办了一次大型的核化应急演练,因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一些核泄露、化工产品的爆炸扩散等情况,都会对当地居民环境产生污染,这时候该怎样应对和演练?
我们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有各种复杂情况的综合演练,到了一个灾害地点,这里可能有创伤的病人,可能有辐射的病人,还有化学伤害的病人,这时候你怎么去综合判断?医生在医院里可能是一个专科医生,但是出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多面手,都是重症抢救医生。他们不单需要处理自己的学科,还要处理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包括放射性物质怎样筛查、预防等等。
就像去年在武汉的时候,大多数医生都是专科医生,但到了武汉之后,这些医生、护士都会变成重症救治专家,不分彼此。作为医生,在医院里你是专科,到了我们的救援现场,你每个人都是多面手,每个人都是个全能的专家,这是我们培养我们医生的目的。
虹桥院区的创伤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还有所有相关专科,我们都准备好了。这些学科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地域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些学科的专业特长还有互相整合的能力,能为我们的城市,能为我们进博会增光添彩,我对他们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地震、疫情、洪水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于我国紧急医疗救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两位专家的分享当中,我们也看到了华山医院为打通这条以长三角为原点,联通全国的生命通道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切实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从容地化解各种重大的风险。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