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视频|海上书房1:小说界的“潜伏者”——金宇澄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琳琳 刘宽漾 吕心泉 实习记者 宗轩羽
2017-08-16 13:56
2017上海书展的主题是“书香中国”,我们将聚焦四位活跃在书展活动中的作家与学者,通过寻访他们的书房,呈现他们的阅读、写作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关系。本期的主人公是上海作家金宇澄。在今年的书展上,金宇澄将参加小说《回望》的新书签售、文学对话以及上海国际文学周等多项活动。三年前,小说《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使 “潜伏”于文学幕后的金宇澄走到台前,他的文学地图就此展开。书展前一周,我们走访了金宇澄的书房。
盛夏时节,巨鹿路上海作协的爱神花园,安静得只能听到蝉鸣。彩色玻璃透出窗外一片绿意。金宇澄沿着老洋房的旋转楼梯走上来,听不见脚步声。
这里是《上海文学》的编辑部。金宇澄从1988年进来,一直工作到现在。《上海文学》的前身《文艺月报》曾是建国初期上海文联主办的著名刊物,1958年改名《上海文学》。金宇澄说,创刊于1953年的《上海文学》和自己的年龄差不多大。
在上海作协的这栋老洋房里,如今最具影响的纯文学刊物《收获》《萌芽》《上海文学》以及《海上文坛》的编辑部都集中在这里。这间“海上书房”也早已成为上海的文学客厅。
在《上海文学》做了30年杂志编辑,这三年来,金宇澄却因为写《繁花》而名震小说界。临近退休,著下巨作,一举摘得茅盾文学奖,金宇澄也被称为是小说界的“潜伏者”。
《繁花》最初在弄堂网上发表,5个月更新了33万字,金宇澄循着旧式话本的车辙,用绵密的方言叙事,不遗巨细地建立了一座与上海有关的人情世态的博物馆。
采访原本约在家里书房,不过金宇澄还是更习惯待在编辑部的这栋老楼里。“我家里面也看不出什么,就是一个手提电脑,我坐在沙发上都可以写。”金宇澄对书房的态度向来随意,《繁花》有几个章节甚至是在成都的网吧里的。“小桌子上都有蟑螂到处爬来爬去,还有成都小贩在里面叫卖龙抄手啊什么,这个地方好热闹啊!我在网上跟大家说我现在在成都给你们写稿。
写完《繁花》,金宇澄已经无法继续潜伏,他开始追溯自己的根脉。2016年末,他切换三种叙事角度,用特别的传记方法,写下《回望》,讲起了父亲母亲的故事。
在小说《繁花》与《回望》里,都有金宇澄的手绘插图。金宇澄的画多为白描生活的场景,笔触轻松自由,线条简朴圆润,从未学过美术的金宇澄自称为“野生画法”。他的插画看似漫不经心,却有文雅的忧伤,市井的温情。
金宇澄手绘插画。
一部《繁花》使 “潜伏”于文学幕后的金宇澄走到台前,此后的一切都是他始料未及。在宽广的历史幕布中,金宇澄始终在打捞属于个体的灵魂细节,还原城市里每一条巷弄街道的秘闻掌故,他把那些时光、记忆用白描的方式忠实地记录下来。
“通常简单的说法,好像城市是一个很冷酷的水泥森林,实际根本不是。因为你有很多记忆,你怎么来?你是谁?你是哪里来?你为什么到上海来?难道这个地方就不是你的乡土吗?”在编辑部这间独特的“海上书房”里,金宇澄铺陈了他的文学地图,这张地图也是整个城市的情感记忆。“我就把上海说成我的乡土,这是一点没错,因为我母亲也是生在上海,等于说三代人了。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上海就是我的乡土。”
(记者:王琳琳 刘宽漾 吕心泉 实习记者:宗轩羽)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