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示范区五周年:“跨域一体 绿色共生”的持续探索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谢丹青 师玉诚
2024-11-03 19:41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五周年,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示范区始终坚持不破行政隶属,但打破行政边界,从项目“共建”到生态“共治”,从地域“联通”到机制“联合”,不断进行着探索。
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段,已完成建设的西岑站里,列车正按既有运行图空载试跑,线路距离正式开通已经越来越近了。“按照正常的17号线运行线路来跑,它的频率和时间间隔和正线的线路是一样的。”申通地铁建设集团第二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超群介绍。
这条线路深入示范区腹地,联通西岑科创中心、华为研发中心与虹桥枢纽,预计将在今年年底通车,届时 将明显提升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未来,轨交17号线还将在西岑站与沪苏嘉城际铁路实现交汇,联通示范区的核心一点和上海、苏州、嘉兴及周边城市圈,实现示范区“一厅三片”之间30分钟可达。
除了地铁,第一条穿越示范区的高铁,沪苏湖铁路,也在加速建设中。
地处一体化示范区吴江区的苏州南站,已经进入了站房装饰装修的冲刺阶段,这里集合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交、水上交通等多种交通制式,还是示范区内唯一的两条高铁——沪苏湖铁路和通苏嘉甬铁路的交汇点。建成启用后,从示范区向长三角更大范围区域的通行将大大加速。“从苏州南站到虹桥只要20分钟,到江苏的省会南京只要75分钟,到杭州是55分钟,到合肥是115分钟,所以高铁苏州南站建成以后,通往长三角区域就是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主要城市,时空距离将会大大的缩小。”吴江区铁路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朱帅剑说道。
至此,从地铁、城际铁路到高铁,“轨道上的示范区”架构形成,实现了多层次的联通,五年来,示范区内的跨省公路也新增了24条,而依托丰富的水系,示范区还将着手打造水陆一体的特色交通和多元化出行,补上此前因行政壁垒造成的交通“欠账”。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建部高级主管王健表示:“到2035年,虽然在示范区的总体规划是一个减量规划,总的建设用地规模是要减少的,但是交通的用地规模将大幅增加,我们将从2020基准年的52平方公里要增加到92.6平方公里,健全的综合交通体系也会成为一体化示范区发展的有力的推动者。”
除了交通体系的互联互通,与此同时,示范区也在生态绿色的共管共保上做出了积极探索。57.62公里的太浦河,连接着吴江、青浦、嘉善三地。
中午时分,一架无人机从太浦河北岸起飞,开始河面巡查,沿途对河道、企业雨水排口、闸站进行拍照和录像,并实时传输到“太浦河云平台”数字平台,这一平台归集了示范区内青浦、吴江、嘉善三地近3万条跨省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一旦发现河道沿线出现水面油污、违法排放等异常情况,就会发出预警,再由示范区跨界三级“联合河湖长”制度线下联动处理。“联合巡河、水质的联合监测,水面的联合管护,水行政执法的联合执法、还有河湖的联合治理,这五大机制为主体的联合河长制,然后通过这几年下来,联合河长制确实有效地改善了跨界河湖以前所存在的一个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的问题。”吴江区水利工程运行中心副主任沈建伟表示。
处置水岸垃圾、打捞水葫芦、整治违规船只等等,三地拔除了原来跨界河湖中央的栅栏,也打通了共管共治共护的思路。五年来,示范区地表水优Ⅲ类断面比例从75%上升到96.2%,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示范区的跨域生态修复建设工程也在不断推进。水乡客厅核心区的新经济载体创智引擎 已破土动工、横跨三地的“四合院”方厅水院,明年5月就将完工…这些项目有的跨域,有的分属三地,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主体的理念,贯穿始终。不断突破制度的藩篱,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正按下加速键。
长新公司总经理朱翊元表示:“跨越项目上面,我们已经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三地委托一地,然后联审联批、统一标准、就高不就低等等,因为有了具体的事才有具体的制度的试验应用的场景。大家看到塔吊也起来了,项目也起来了,环境也提升起来了,大家信心也就更足了。”
五年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勇当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将“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编辑: | 尤颖慧 |
摄像: | 汤捷 |
责编: | 顾怡玫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