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我在一家养老院 试住了三天两夜(下)
新闻透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刘逸然
2024-12-10 20:46
聚焦养老服务“一张床”,上海连续27年将养老床位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截至去年底,全市建成养老机构超过700家,床位超过17万张,今年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早已在9月底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在上海,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到底生活得如何呢?
86岁的王秀琴四个月前意外跌倒骨折,又因为身患各种基础疾病,不得不采取保守治疗,从此下半身无法自主活动。家人无力照顾,把她送来了养老院。护理员告诉记者,刚进来时,王秀琴是很不愿意的。所以记者也是小心翼翼地开启和她的聊天,生怕让她想起伤心事。
王秀琴的开朗,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开心啊,护理的阿姨对我好透好透,把我当宝贝啊。”说起四个月前那场变故,她也讲得很轻松。“跌了一跤,为了踩一个虫,一脚踩下去骨折了,医生说不能开刀,因为有心脏病、腰椎突出、高血压、气管炎都有,开了要‘死’掉的,本来怎么劝都不肯来养老院,来了以后觉得好像蛮好的。”
王秀琴住的地方叫作“静养轩”,用白话说,就是养老院里的重度护理区,里面有20多位无自理能力的老人。在这里,吃好,睡好,是老人们最直接,最重要的诉求。王秀琴说,在这里是“睡得神志无知,喊我吃早饭了,开心,在家肉都不吃,现在一块红烧肉咕咚全吃掉。”
在静养轩里的老人,解决好吃和睡,也就解决了他们大多数的需求。而在失能老人中,还有一个隐秘的群体——失智老人。
李文英是认知障碍照护专区里最年轻的老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起初病情还算稳定,直到去年年底,朝夕相处多年的老伴因病离世,李文英的病情骤然加重。来到养老机构时,她年仅67岁,却几乎一夜白头。“刚来时她一晚上起来十七次,当时我们去看她的时候,都是低着头在哭。”黄渡敬老院护理部主任刘静回忆。
认知障碍照护专区里,一共有12位像李文英这样的老人。除了满足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专区里还设置有各种活动空间,每天进行延缓认知障碍加重的训练。
黄渡敬老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张玮介绍:“我们从外面淘来了以前乡下的五斗橱、三斗橱、包括老上海牌的时钟,给老人在这里营造一个家的氛围,让他们回忆起当时在家里那种温馨的感觉。”
10多个月的悉心照顾下,李文英逐渐敞开心扉,愿意加入集体活动,甚至在苍苍白发里,开始长出黑头发。
“开心啊,真的开心啊,黄豆猪脚汤,专门烧黄豆猪脚汤。”只是她偶尔还是会忘记,自己是在进行区分黄豆绿豆的“作业疗法”,以为是要给女儿炖一碗黄豆猪脚汤。
中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发国家。上海80岁以上老人中,就有约四分之一被认知障碍困扰。
而除了医院之外,养老院也许是离这种遗忘生死最近的地方,这也是很多人谈之色变的原因之一。院长张玮对此坦言:“我们养老院其实对社会是没有围栏的,所有的‘围栏’都是在年轻人和这些长者的心里面,那么我们也希望大家能够走进来看一看,关注到我们,让我们的爷爷奶奶也知道,我虽然老了,但是社会没有抛弃我。”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生命的结束,是小心翼翼避开的敏感话题,生命最后的旅程,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陌生课题。但在养老院的这几天,让人意识到,父母衰老、疾病甚至失能的困境,其实就摆在面前。
根据预测,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老年人口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未来十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将跨过“失能拐点”。当退休不久的“新老人”照顾八九十岁的“老老人”也成为常态,也许是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第一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上海提出,到2025年养老床位总量不少于17.8万张。今年10月,上海超百家养老机构集中开放试住体验,向社会敞开大门。也在这个秋天,中国养老专业的首批本科生正式走入就业市场。
现在的老人被社会如何对待,几十年后,我们就将作为老人被同样对待。
编辑: | 尤颖慧 |
视频编辑: | 陶余鑫 |
摄像: | 丁佳伟 |
责编: | 李鹏 |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