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2″
中国长三角

视频 | AI陪伴的晚年 你期待吗

中国长三角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陈怡

2024-09-13 23:32

做饭、洗衣、倒垃圾、会园艺、能剪发、陪散步……


当你老了,每天为你完成这些事的不再是子女、伴侣、护工,而是机器人,你会心动吗?这是2012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中出现的场景,影片第一次将“机器人养老”的概念搬上了荧幕。


不久前,随着一场“长护险与养老科创企业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在上海张江机器人谷举行。当年看似遥不可及的场景,在12年后的今天,已经照进了现实。


日前,上海正式发布《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多个与机器人相关的关键词在方案中出现,让“AI(人工智能)+机器人”养老模式备受期待。这些机器人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老年人提供辅助,更能在康复训练、情感陪伴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将极大缓解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什么样的机器人可以用来养老


在上海申花智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杨维军看来,未来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养老领域的发展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分布式的机器人产品,第二个阶段是通用AI,包括人形机器人这样的多功能产品。第三个阶段甚至还会诞生私人订制的机器人。


上海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冯建光认为从需求端来讲,未来养老机器人应该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解决环境对老年人的不友好,另一个主要是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到底有多大


据冯建光介绍,上海养老院里目前住着10万老人,加上居家服务的36万老年人,实际登记在册的养老护理员只有66000人,随着人力成本越来越高,养老院招人越来越难。而养老院是一个一年365天,24小时不休的服务场所。


即便是专业护工,也很难做到每时每刻提供无微不至的照护,在这方面,机器人具有先天优势。调查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86.05%的受访者认为智能机器人养老的优势在于能24小时陪伴,减轻身边人压力;而58.14%的受访者则更看重智能机器人降低了人工成本。



养老机器人何时能“走”进家庭


不过,现阶段解决陪伴和节约人工成本,并不能与提高养老质量画等号。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机器人10年后才能实现基本养老需求,认为近两年能实现的受访者只占了两成。


从一个场景需求的提出到技术研发,最后到成品,这个周期多长?杨维军认为大概在半年左右。现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很快,估计三年左右的时候,人形机器人就会“走进”家庭。



传统养老机构与科技平台应该怎样对接


养老机器人本身作为一种AI应用端落地方案一直以来颇受关注。除了上海,长三角各地都在积极布局。近期获批的安徽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表示将围绕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需求打造国内首创人形机器人研究基地。江苏则提出,到2027年,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器人将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整体而言,在政策支持和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养老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但是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冯建光指出科技企业想找到应用场景和市场化的需求,但是政府发现共性的行业需求以后又找不到对应的企业。尤其是民政部门还是以它原来传统的政府职责为基础。上海的老龄化太快了,像今年600万老年人的需求一下子出来了,相应的一些产品企业和服务企业都是没有跟上的。所以像“长护险与养老科创企业面对面”交流活动,应该越多越好。


从科创企业的角度,最核心的需求是数据。专业数据的整理和输出,包括语料集的整理来训练机器人,训练大模型,还包括一些专病专案的小模型,这些都需要数据共同来训练。


机器人赋能养老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为老年人创造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的生活环境,让养老不再难。

编辑: 陈怡
责编: 赵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